设置

关灯

第六十八章 挺进吐蕃 吐蕃篇(第1/4页)

    吐蕃在其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西藏拉萨市),兼并了苏毗(今青藏高原)、羊同(今青藏高原)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不仅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盆地西部、云南西北部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向南扩展,取得了唐朝在西域的大片土地。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即兴起于西南亚地区的阿拉伯帝国,632~1258,东至帕米尔高原和印度河流域,西至大西洋)接壤,东至现今甘肃省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海拔8000多米)与天竺(今南亚次大陆)接壤。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国势衰落,以后内部分裂。10世纪时,河陇地区只剩下一小部分,祁连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属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在今青海地区的吐蕃族称为脱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区的称为乌思,其东为波窝、敢,其西为藏,今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喀喇昆仑山脉以南)分为纳里、古格、布让、日托、麻域等部。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政权的割据局面,其中出现了四个王系:

    1拉萨王系—朗达玛之子云丹的后裔占据拉萨,称为拉萨王系。他的势力多在拉萨、桑耶、朵康等地。

    2.阿里王系—哦松之孙尼玛衮退居阿里布让为王,其三子分别统治孟域——拉达克王系,布让、象雄——古格王室,总称为“上部三衮”。古格王室之后拉喇嘛绛曲斡迎请阿底峡大师至西藏。

    3.亚泽王系——尼玛衮的第十一代孙据亚泽为王,称亚泽王系。

    .雅隆觉阿王系——哦松之孙扎西邹巴有三个儿子:巴德、斡德、基德,称为“下部三德”。斡德的第三个儿子赤穹,据雅隆秦昂达则城,形成雅隆觉阿王系,而次子赤德的后人在青海定居,成为宗喀王(角厮罗)。

    吐蕃的传统信仰是苯教,其中早已融入了许多自身生长的原始巫教因素。又崇拜自然神灵,有专业巫师。这些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图腾崇拜,以及占卜、禁忌、巫术、血祭等都是藏土原来流行的原始巫教的重要特征。佛教的入蕃确乃始自松赞冈布,但当时并不是佛教的兴盛时期,事实上直至乞黎苏笼猎赞继位之前苯教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佛教虽在流传,但却并未稳占上风。至乞黎苏笼猎赞之世,出于铲除同苯教相联系的传统贵族势力,加强王权的政治需要,大力提倡佛教。并随着吐蕃大军向唐朝境内的推进,先后占领了陇右、河西、北庭诸道及西域城邦诸国,大量佛教徒尽为其臣民,因之迅速把佛教提升至国教的崇高地位。吐蕃佛教明显有异于汉地佛教,它把西域流行的小乘佛教、天竺引进的密宗佛教,与本地的苯教、巫教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藏传佛教。其中密宗思想尤占主导地位。在戒律方面近似于西域佛教,食肉,不戒杀生,但反对血祭,并形成了严密的教团组织,从而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铺奠了道路。

    。。。。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