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71节:道德经(第1/2页)

    离开长安近半年之久,如今重回长安,马周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李世民亲自率领文武出城欢迎的队伍中,马周和李绩的声望达到了最高点。李绩久经战阵,又十分精明,表现十分客气谦虚,一直说是李世民指点有方,马周也帮了大忙。

    马周以前只是一名有政绩的文官,极少参与两军对擂这种战场厮杀。如今终于取得一些战绩,受到上到皇帝下到同僚一致称赞,并没有产生飘飘然的虚荣心理,相反的,还从里面看出一些不和谐的气氛来。

    虽然不久以前,在凌烟阁树立二十四功臣之像,象征着对为大唐出大力的人,朝廷无上的嘉奖。现在,派李绩和马周远征高句丽,难道不是对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中,直接牵扯到凌烟阁两名功臣候君集和魏征,间接牵扯到杜如晦。

    这无疑是在李世民脸上狠狠打了一记响亮的一巴掌。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才派李绩和马周出征,目的是树起一个新的功臣,转移摆脱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的视线以及议论重点。使他们转而议论马周和李绩,尤其是马周。

    李绩已经入驻凌烟阁,多打高句丽这场胜仗对他来说属于锦上添花,而马周就大大的不一样。除了攻打突厥时,助攻李靖取得胜利外,也只有这一次,以马拉火车解决运输问题,才赢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如今。执掌中书令,马周可谓是稳拿稳坐,不受任何人的置疑。

    可是。那些官员的一张张笑脸背后的恭维,使马周感到有些虚,有些不踏实!他们的笑,有嫉妒,有羡慕,有虚于伪蛇,还有一种敬而远之。这种敬重使人产生虽然对面。也远在千里之外的感觉。

    因为,在所有人眼里。马周读出一种不和谐的情绪,他马周是受到了李世民的恩庞才取得这些成绩,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换成任何一个人,做得都不会比马周差多少。

    李绩一直处世谨慎,就是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问他是否参与,李绩也只是说支持李世民,不会站到李建成那边去。因为,李绩是山东人氏,不是李世民所在的在陇集团。

    马周也是山东人,与李绩一同出征。一起取得这次大战绩,帮李世民摆平了因太子之乱而造成的混乱。李世民感激马周和李绩,当然要对他们二人加大封赏。但是。又不得不考虑到,关陇集团中那些元老的心情。

    至少,长孙无忌现在的地位和影响力,就不是李绩和马周现在取得的地位所能比拟的。

    长孙无忌有长孙皇后这个强大的靠山,靠山背后则是李世民这个一言九鼎的皇帝。其次,还有大量关中将领和文臣聚拢到他的身边。

    而李绩和马周。等于散兵游勇,绑到一起也比不了长孙无忌一个人。换句话说。长孙无忌若是向马周和李绩下手,马周和李绩二人肯定会栽大跟头。虽然长孙无忌一心保护李世民,凡是李世民支持的,他一律都采取支持的态度,并不因为他自己的好恶而有所取舍。

    李世民反对的事情和人,长孙无忌也绝不留情的将其铲除,或是降职外调到长安以外去任职,免得在李世民面前讨人厌。

    李世民支持马周和李绩,虽然马周和李绩并不属于关陇集团的人,长孙无忌也对他们二人不管不问,任由发展。

    这就是马周从整个朝堂的发展中看出的不妙情况。更看出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