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八十一章:大漠龙城,朱棣遗命(第2/6页)

    
    二是借真武大帝之事迹教化百姓,让百姓们知恩图报,不要作恶,多行善事。

    玉龙城也有一座真武观,就建在城东五里外的山上。

    朱棣不愿扰民,再加上他多年修玄,所以就理所应当的住进了玉龙城外的真武观。

    对于这一点,朱高煦也没有反对,只是下令让随驾勋臣武将注意防守。

    此时,旭日东升,雾气消散,天清地澈。

    朱棣与朱高煦父子俩又聊了几句,便回到膳堂用了早膳。

    然后朱高煦照例在真武观大堂召见了玉龙知府吕强等玉龙地方官。

    之后,父子俩在武将卫士的护送下,再次乘坐专列,向西而行,朔方巡抚杨文斌及朔方布政使、按察使、防御使随驾西行。

    朱棣与朱高煦住在同一间御用车厢内。

    这间车厢四周加固了超厚钢板,可以抵御将军炮的冲击,而且门外由张辅、朱能、杨洪轮流带队值守。

    车厢内,父子俩正在聊天。

    “若我没有记错,杨文斌之父平坝先生杨邦基,今天快九十岁了吧”

    朱棣的思绪似乎回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悠悠道“当年若无平坝先生冒死从太原带出血书,后面的事,也不可能那般顺利。”

    他的意思是说当年的太原同知杨邦基携带状告晋王朱棡的万民血书,在当地百姓的掩护下逃出太原,后来几经波折,这血书落到了朱元章手中。

    当年若是没有这些事,晋王朱棡便不可能被朱元章废掉,朱棣入主东宫只会变得更加困难。

    朱棣见到朔方巡抚杨文斌之后,想起了杨邦基,此时说这番话的言外之意,是感念杨邦基当年之功。

    杨邦基是太原府平坝镇人士,致仕后回到平坝镇着书立说,又是太原常科书院的荣誉教授,因此世称其为“平坝先生”。

    “爹,平坝先生四年前就已经过世了,享年八十五岁,且祭文是儿子亲笔所写。”

    朱高煦温声解释道“虽然平坝先生只养育了李氏李瑶五年多,但他毕竟是李氏名义上的养父,这门亲也是皇爷爷当年答应了的。”

    所以杨邦基去世后,他为示殊荣,彰显恩典,这才为杨邦基书写祭文,以做告慰,并准以伯爵之礼下葬,追赠对方荣禄大夫官衔,赐葬其家乡太原府平坝镇。

    朱高煦在乾熙初年改革军制,设定军衔的同时,对文官散阶也进行了革新。

    将文官散阶更名为官衔,定官衔为三阶十等,即省官堂官、府官、县官三阶。

    其中的省官官衔由高至低分为荣禄大夫、光禄大夫、资善大夫、资政大夫四等。

    荣禄大夫是最高官衔,相当于军衔之中的大将军衔,六部尚书通常在去世后的追赠官衔也就只有这个级别。

    朱棣怅然若失道“这一晃,就过去了四十多年。”

    他顿了顿,提了提神,又问道“杨文斌这些年在任上干的怎么样”

    “去年,朔方四府皆发生旱灾,黑水城为繁华大邑,顿时成了灾民们乞食的对象。杨文斌一方面向朝廷奏禀灾情,一方面开仓赈灾,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路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并命令各县乡镇大户开粥棚煮粥救济灾民,活数万人。秋以歉收,奏请朝廷减免当年赋税,儿子允之。”

    朱高煦道“平坝先生去世时,杨文斌在甘肃左布政使任上,其丁忧三年后,儿子便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