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三十四章 何不北上取关中(第1/2页)

    得知汉中军主力被击溃,高顺正率部沿途追击张鲁及其残部时,刘琮已在南郑见到了赵云派来的信使。南乡、城固等地陆续攻克,使得汉中版图基本纳入刘琮的掌握之中。

    由于刘琮进兵速度太快而张鲁又几乎是主动放弃,所以南郑城并没有遭到太多兵灾,尤其是汉宁太守府,基本上保持了原样。对于刘琮而言,张鲁已构不成实际威胁,但要消除其影响,恐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一点上,刘琮几乎有些顽固。不过刘琮也很清楚,要想完全消灭五斗米道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当前的形势下,他必须着眼于全局。

    夺取了汉中对于刘琮来说,意味着很多。首先消除了张鲁这个隐患,使得他可以放心经营益州,而不受汉中的威胁和骚扰。其次,在与曹操的较量当中,又增加了一个更为有利的条件。甚至可以说,占据了更大的优势。

    随着刘琮愈发成熟,对历史的经验总结的越多,在这个时代思考的越多,他就越发能够理解之前自己所不理解的许多事务了。

    这种争夺天下的战争和正义与否无关,刘琮很清楚,他所追求的目标已经从最初的自保,变成了逐鹿天下,江山一统。或许这种野心滋生之时,他自己也不曾察觉,但当他走到现在,却不得不正视这一点:自己到底是遵从了历史的规律还是在无谓的挣扎?虽然这种形而上的思考并不影响他的决断,不过当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不能不为之深思了。

    按照既定的战略,刘琮将在彻底拿下汉中之后便返回襄阳,不过他并不打算原路返回,益州这边刘琮准备交给兄长刘琦担任益州牧,以继续推行荆州新政,将益州打造成稳固而富庶的后方基地。

    总体而言,形势对刘琮是非常有利的。在北方,刘备正在积蓄实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很可能就会将袁绍所遗留下的遗产搜刮一空,除了那个他注定无法得到的大将军号之外,军队、地盘以及众多的人口,都将成为刘备在北方立足的助力。而占据了中原的曹操在自己和刘备的挤压下,很难想象还能够获得多少发展的空间。除了这两位,刘琮想象不出还会有别的对手。

    不过对刘琮来说,他现在也亟需时间来消化目前所取得的胜利果实。尤其是益州这么大一块地盘,人口众多,派系林立,易守难攻。放在这样的大局考量,汉中问题就几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让刘琦出任益州牧的问题上,贾诩很聪明的用沉默来表现他的反对,而法正却直截了当的多,在他看来益州牧是个非常重要的官职,非刘琮亲自兼任不可。然而刘琮并不担心兄长在这个位置上会有什么隐患,他看重的是如何尽快消化这个胜利果实,以迅速增强己方的实力。毕竟这几年来,先是平江东,再是攻交州,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又出兵益州,已经将荆州的家底消耗的七七八八了。

    那么关中怎么办呢?对于战意正浓,一心要建功立业的将军们来说,似乎顺势北上,才是最为合理的。

    吕蒙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人物,他对刘琮说道:“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今大将军已得汉中,正可谓无后顾之忧,为何要裹足不前,止步于此呢?”

    他的第一句话是引用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观点,对此刘琮倒是觉得很有意思,这说明吕蒙是认真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