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27章 三轮车与一窝蜂(第1/2页)

    (唉,社区网管真的有问题,连续出现问题之后说了两句,搞得昨天晚上无法上网,到现在才恢复OK)

    除了隧发枪的逐步使用之外,军械所还为大军研制成功自行车、三轮车与一窝蜂火箭。

    先说说大家最为熟悉的自行车、三轮车吧,在现代社会自行车、三轮车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交通工具,但其出现不但加快陆地移动速度,更是节省大量人力、畜力。

    在古代行军打仗,为了携带大量粮草辎重,行军物资,各部大量使用三轮车、马车等机械交通工具。

    如在远古时期军队作战不是以骑在马上骑兵为主,而是驾驶辕车的战车为主,衡量一国战斗力大小主要看其战车数量多少,如此出现千乘之国,百乘之国,就是告诉大家我有一千部战车,一百部战车,这就是我国的战斗力。

    再后来随着马鞍、马镫的逐步发明,骑兵作战逐步代替战车作战而成为陆战主力,面对北方来势汹汹的骑兵,中国虽然告别战车作战这一作战方式,但战车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由作战工具逐步演变为一种临时防御工事,一种后勤辎重运输工具。

    西汉时期大将军卫青发明使用一种武刚车,就是平时利用武刚车拉运粮草,运送兵员,在战时将武刚车全部连在一起以作为临时防御工事,以抵御匈奴骑兵。

    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火铳、弗朗机炮等热火期大规模使用,战车更是达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有时竟然有现在战车作战的影子。

    先看看戚继光在练兵纪实里面车营,车营编制为三千一百一十九人,但战车则有两百零六辆,分别为:两车一联,四车为一局,设立一百总,十六车为一司,设立一把总,六十四车为一部,设立一千总,一营包括左右中三部,再加上中军的鼓车2辆,火箭车辆,大将军车8辆。

    简单换算,每十五人有一辆古代战车,这些战车两边都堪骡架,两侧都安装偏厢长约一丈五尺,由两匹骡子拉运,堪比古代的装甲运兵车或者重型坦克。

    在戚继光之后,洪承畴、孙传芳更是将战车发扬广大,有人推测孙传芳与李自成鏖战失败就是因为当时天气大雨导致战车行动不便所致。

    相比这个时代流行的战车,无论在载重还是运输速度方面三轮车都稍显不足,虽然如此,但三轮车不需要借助大量的畜力,而其他战车则需要借助大量的牲畜,这或者是三轮车最可取的地方。

    在去年开始李定国就让军械所开始研制自行车、三轮车的生产,经过一年专研,再加上李定国不时提供一些宝贵意见,三轮车现在已经大规模生产。

    看着眼前一字排开上百辆三轮车,所有三轮车长约一丈(古代一丈约2米多),高约三尺,前面车轮相对较少,后面两个车轮较大,所有车轮都由钢圈围成,钢圈外圈与转轴之间则用十二根细细的钢条做支承,以避免压扁钢圈而影响钢圈旋转,所有钢圈都按照要求包裹上牛皮,以保护车轮,减少道路对车身的震动。

    在后面两个车轮上面则防着一个大型车斗,车斗约5尺长3尺宽2尺深,用以盛装物品。

    李定国跳上一辆三轮车来回踩了两圈,虽然比起前世自行车、三轮车吃力多了,但相对来说也是颇为轻松的。

    放下来仔细看了看,想了想,大概这个时代车轮是钢条与牛皮包裹而成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