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十六章 邓州决战 一(第1/2页)

    第三十六章邓州决战(一)

    邓州最终成了宋金主力决战的地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邓州市地处豫、鄂、陕交界,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在1/800~1/1200。西部朱连山为全市最高点,海拔469.7米,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较大河流有湍河、刁河、赵河和严陵河,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邓州“前列荆山,后峙熊耳,宛叶障其左,郧谷拱其右,据江汉之上游,处秦楚之扼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此发生了邓巴之战。196年至198年,曹操与张绣激战于宛、穰;东晋十六国时,前赵、前燕、前秦、后秦为争夺穰城干戈不息;西魏宇文泰为谋取江汉,命大将杨忠"都督三荆,镇于穰城",把邓州作为图取南方的军事重镇。历代大规模农民起义军,如唐末黄巢起义军朱温部,明末李自成的"闯"军,清末捻军、太平军、白郎义军等都在邓州长期活动,坚持斗争。邓州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古代曾诞生过1位圣人、62代侯王、11位宰相、3位状元、1位榜眼、66位进士、202位举人、21名著名军事将领。汉代“医圣”张仲景,南北朝政治家宗懔,明相李贤,清雍正帝师彭始抟等,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现代有著名作家姚雪垠、教育家韩作黎、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闯关东的作者)等。同时,唐宋时期的名臣韩愈、寇准、范仲淹曾先后在邓州任职,后人尊称“三贤”。范仲淹在邓州写下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历历激越后人。(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治所仍设于穰。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迁河曲六州“残胡”5万余人于许、汝、唐、邓、仙、豫等州。玄宗天宝元年(7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仍治穰。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守南阳(治穰)以抗击安禄山叛军。坚守一年之久,因城中粮尽,苦战难支,突围奔襄阳。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唐、邓、随节度使李愬以邓州为基地连败吴元济。淮西宣慰处置使裴度(宰相)、行军司马(副帅)韩愈到邓州。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三月黄巢农民起义军朱温部攻占邓州,俘唐刺史赵戎。昭宗天佑二年(905年)八月朱温部将杨师厚攻占唐、邓等7州。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由山南东道分出邓州,置宣化军节度,治所穰。辖泌、随、复、郢州。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改宣化军为威胜军,治所穰。后周太祖光顺三年(953年)改威胜军为武胜军,治所穰宋金太祖建隆初(960-962年)置武胜军,治所穰,领穰、内乡、南阳、顺阳、淅川等五县。邓州属京西南路。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赵普罢相,出任武胜军节度使。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寇淮罢相,贬任邓州知州。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契丹闹饥荒,流民南下入宋境。三月,朝廷下诏安置契丹流民于唐州、邓州,使之耕种闲田。仁宗天圣十年(1032年)龙兴寺建成(明代改称福胜寺)。仁宗康定元年(100年)谢绛任知州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