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宋代武器的专题介绍之弓弩(第1/6页)

    :

    本文里的强弩就是在现代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全新地改造后,形成了射程提高了好几倍,杀伤力强,一次瞬间多发,上箭非常简单的很适用的远程武器,主要是对付蒙古的骑兵,但是经过改进后,无论攻守城市和伏击敌军都是强有力的武器首选。本文的主人翁就是很擅长应用强弩有效地消灭敌军。有时候,可以在弓弩箭上淬毒,攻击特定的目标和刺杀重要人物。

    弩是一种源于弓而不同于弓的远射武器。考古发现的青铜弩机晚至战国时期,显然把弩的发明权归于黄帝。弩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开始逐渐登上战争舞台。

    著名的文物考古专家孙机先生指出:“世界上最早将弩装备正规军,并使之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是中国。”《史记》记载,历史上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首次显示了弩这一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同时也反映了齐军中广泛使用弩的事实。中原地区的韩国则是制造名弩的国家。“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还有魏国的军队,虽说经常吃败仗,但步兵的装备并不差。“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荀子·议兵》)。地处西部的秦军也是“强弩在前,锬戈在后”。足见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都装备了强弩。

    论及弓弩就不能不提箭,弓弩是力量的来源,箭则是力量的载体,载体的性能对力量的发挥有相当影响。设计成熟的箭,通常分为箭头、箭杆和箭羽叁部分,箭头是战斗部,箭杆是平衡部,箭羽则是调节部。

    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兵器制造部门,并制定了官方标准,用于指导兵器生产,以获得更多的规格统一的精良兵器。不过,保留至今、记载有关弓箭制造标准的只有齐国的《考工记》了。该书详细描述了制造弓与箭的选材、工艺流程等。明确指出制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胶、丝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准备好了才能合制成弓。对于六材的选用标准,书中也有较详尽的规定。如列举了选取弓干的7种原材料,并排定了它们的优劣次第:“凡取干之道七:柘(zhè)为上,檍()次之,()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认为7种树中,以柘木为制弓的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选取角时,要注意杀牛的季节(最好是秋高气爽时宰杀的牛,这时的牛角最厚),牛的老幼强弱。选取的角应是“青白而丰末”,“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其理,为之牛戴牛”(三色是指角的根部白,中部青,端部丰满。而牛戴牛是指一对好牛角的价格就相当与一头牛的价格)。对于胶,要求颜色越深而且越干燥越好;筋越精细而且越长越好;漆要清澈得仿佛见底;丝要光泽鲜明。

    弓弩的发展

    轻而韧的竹、木始终是箭杆的首选材料。而使飞行和下落遵循正确角度,从而飞得更远,攻击更加有效的箭羽,则以雕翎为上品,雁鹅羽为最差,并在东周时期就能根据箭杆的浮水状态,决定其安装长度了。

    商代

    商代的铜箭头已颇阴毒,凸脊、叁角形扁翼,当箭头刺入身体后,两翼的倒刺会牢牢钩住合拢的伤口难以拔出,血槽就像吸血蝠般抽出敌人的血液。时至战国,新兴的叁棱翼样式更使箭即便拔出伤口也更难愈合,并且相应的血槽增至六个。

    秦代

    秦代箭头则提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