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四十七章 大军驻上党(第1/3页)

    第二百四十七章大军驻上党

    (诚挚感谢各位订阅的书友,无耻的盗版者,请滚开)

    此上党之决策,关乎赵国的生死存亡及气运绵延,赵王丹王命一下,赵国的朝堂空前高涨地运转起来。仅仅两日之后,平原君便派出特使马队分作两路,浩浩荡荡地开进了韩国国都新郑和上党郡的治所壶关。

    新郑这一路,由平原君的心腹使臣吴胜率领。这吴胜手持赵王节杖进入韩国王宫大殿,昂身立于大殿之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韩桓惠王及韩国一班老贵族们明言赵国义字当头,不愿乘韩国之危而平白地将上党之地划入版图;但是,赵、韩同属三晋老盟,赵国不愿坐视韩国被那暴秦欺凌,愿派出大军十万,襄助韩国驻守上党,同抗暴秦。

    自古以来,身后母国的强弱,决定了使臣出使列国、游说诸侯的底气。此时,赵国国势正盛,韩国又被秦国频频欺凌,正是有求于赵国的时候。正因为此,使臣吴胜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韩桓惠王再次见到这使臣吴胜,情不自禁地面有愧色。他想起了当年吴胜出使韩国,那时韩国君臣妄图以计谋国、周旋于秦赵两大国之间,将吴胜谅在新郑月余没有理会。这下倒好,韩国形势危急,人家吴胜这是雪中送炭来了。

    韩国的一帮老贵族们听完,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竟有这等好事,十九城的上党郡不要,却愿派出大军驻防上党,这可是多少年都难得一见的诸侯义举呀。于是大殿之上,韩国的贵族重臣们一改往日的沉默,一阵狐疑之后,纷纷朗声大赞赵国乃信义之国,径直向那韩桓惠王建言:韩国应把握时机,迅速和赵国结盟。

    韩桓惠王对这等军国大事本就是没有什么主意的主儿,看大殿上那一帮老贵族、重臣们群情激昂,再想想赵国如此做派确实当得仁义之名。原本打算丢弃的上党,这下竟然又转了一圈回来了,那十九城以后还是韩国的国土,韩桓惠王不免心动了。

    但是这韩桓惠王还没有昏庸到家,这等好事来得太突然,他觉得有些诧异,一时间没有明白赵国的真实意图。

    他罕见地拒绝了老贵族们尽速和赵国结盟的建言,并没有当场答应赵国使臣吴胜的要求,而是派了一个密使,秘密地快马加鞭将一封密信送到上党郡守冯亭的手上。既然此事尚存疑惑,韩桓惠王便要问一问冯亭——这位驻守上党十余年、坚挺不倒的老臣的意见。

    韩王的密信还未到,平原君的第二路特使倒是已经到了壶关,这一路特使,乃是由大将军赵括特意为平原君推荐。率领使队来到壶关的,便是那历史上为赵国邦交立下大功的才士毛遂。

    关于毛遂的这段历史,已经悄然地发生改变。若是没有和大将军赵括的偶遇,若是大将军赵括没有发出诚意十足的邀请,此时的毛遂应该已是平原君赵胜府中一个门客。不过,也仅仅是寸功未立、埋没于三千人海中的一个普通门客而已。

    遇到大将军赵括,乃是毛遂命运的关键转折点,此时的毛遂在御林军中协助军事苗单襄赞军务,可谓是如鱼得水,那诱人的爵位封赏已经在望。此番得大将军赵括一力举荐,有了一展其邦交才干的机会,毛遂心下不免感激涕零。

    大将军赵括推举毛遂为这一路的特使,其意有三。一者,这毛遂有胆有识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