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669章忠孝两全(第1/4页)

    青龙寺。

    乌央乌央的人。

    东一堆,西一群。

    忠和孝,似乎每个人都能说上两句,但是真的要说清楚,却未必是那么容易。就像是很多人以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要生孩子,多生就等同多孝一样,是存在着长期误解的。

    所以在青龙寺当中,还是有不少的人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大谬大谬也

    一名须发有些发白的老儒生怒气冲冲。

    大汉之忠孝,已有四百年岂有过乎既无过,何须正也郑康成虽长于经文,然未必通得忠孝其论可以乎以未得忠孝之长而论之,岂不怪也欤

    在老儒生周边,还是有一些和他同气同声的人,但多数都是年岁较长的。

    老儒生不反对忠孝,之前也和郑玄司马徽没有什么私仇,但是郑玄司马徽重新定义忠孝,让老儒生很不适应。

    没错,并非是老儒生不知道对错,也不是因为郑玄司马徽的新忠孝有什么不对,而仅仅是不适应。

    和老儒生对应的,是一些年轻的学子,尤其是寒门的学子,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对于整个大汉,对于未来充满了憧憬。

    这些年轻一些的学子,更容易也更愿意去接受新的忠孝的概念,他们也聚集在一起研讨着,时不时发出笑声,和那些怒气冲冲的老儒生截然不同。

    一些人汇集而来,有人停下了脚步,也有人离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

    若是按照东瀛三国类游戏的话,或许也可以叫做相性。

    相性相近者合,三观相似的也是比较合得来。

    所以在新的忠孝理论宣扬出来之后,也就形成了两个比较大的群落。

    同意的,不同意的。

    斐潜只是下令有闻司注意,别发生因为口角而产生冲突的事件即可,至于在正常范围内的争吵,并不需要特别的制止。

    有分歧,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和那种怀了恶意去诋毁的不一样。

    在这个事情上,其实不管同意不同意,都改变不了什么。

    就像是很多国策,都不是随意在制定推动的。

    斐潜想要推动忠孝,也是有自己的考量。

    只不过斐潜也没想到郑玄和司马徽就能做到了这一步。

    斐潜原本还以为需要一点时间,一些过程。

    忠孝啊,汉代以孝治国,这似乎是所有人的公认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会以孝治国,在治国的过程当中又有什么变化这就未必所有人都清楚了。

    汉代建国初期就开始推动孝了,以孝治国,一方面是为了休养生息,另外一方面则是在告诉所有的家伙,别打架了,下雨了回家收衣服了

    嗯,大概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了。

    大家都回家生孩子去罢

    秦国统一,六国的旧贵族之间的战争死的死,亡的亡,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后来秦朝倒下了,也就意味着华夏从周朝起,最后一个国家的旧贵族也消亡了。

    汉,就是全新的一代人。

    在面对战后荒凉的局面,刘邦,嗯,应该是萧何,因为萧何才是管具体实务的,开始不再强调国仇,而是大讲家庭孝顺。

    这是阳谋。

    旧贵族残余即便是明白,也没有办法做一些什么,因为在汉初的这个时候,华夏从战国起就一直征战不断,已经是极度厌战了,所以当萧何提出以家庭为重,以父母为重,生孩子光荣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