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666章生死考验(第2/4页)

    那个问题,但是实际上不管是推行律法,还是加强道德,都离不开四个字以身作则,就像是熊孩子大多数都有熊父母一样,混乱的律法和道德观念的根本原因,就是有比百姓更加混乱的官吏。

    秦国能重律法,是因为秦王也是这么做的,秦国的官吏也是如此,所以秦国的百姓自然也就跟着如此。而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之所以无法在六国继续推行严格的律法,并不是六国百姓和秦国百姓有什么太大的出入,而是因为六国的官吏,旧贵族和秦国的不一样。

    这些六国旧官吏,旧贵族无法忍受,也根本做不到,所以他们就反叛了。

    汉朝的道德教化使得华夏正儿八经的成为了礼仪之邦,注重道德,但一味的追求道德的同时也造成了后来的乱象,人们刻意作秀,为了名声不择手段。

    一开始只是没有才能的人为了名声瞎搞,然后劣币驱逐良币之下,将有才能的人赶下去了,再往后便是有才能的人也开始不择手段起来,上上下下都开始不讲规矩只讲作秀了,谁更能作秀,谁就能当更大的官,才能都用在作秀上,还有什么心思去用在百姓身上

    就像是当街一个时辰之内,可以布置彩排安排人员,准时准点的迎接上官检查,上官检查完了,前脚刚走后脚又是物品清空,迅速撤离,这种执行效率,这种执行机构,难道会比什么c,什么k差多少配合检查的人员可以装清洁工,装售货员,装顾客,装社区人员,装什么就像什么,难道不比006,008更精锐想想看全国上下多少机构在做秀,又有多少人员参与其中

    所以,很多问题其实都有前置条件的,不谈妥前置条件是什么,就无法确定某个问题的标准在哪里,而只有忠孝这个问题,是针对于每一个人的,不管是独居,还是当官,不管是在秦国还是在大汉,人生下来,正常都有父母,所以必然牵扯到孝,而只要这个人和外界有接触,那么肯定就有忠的延伸

    最终郑玄和司马徽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想要简单的去阐述,去厘清一些旁支的问题,其实根本不可能,只会越争越乱。

    但所有的一切社会问题,大体上可以是归于忠和孝的概念,一个是对外的,一个是对内的,一个是人在社会当中的态度,一个是人在家庭当中的标准。所谓尽力和尽责,其实意思差不太多,但是责是无法推脱的,也就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必须要有的,而力么,相对来说就活泛了一些。

    虽然说后世的人类属性的划分更具备科学性质,但是对于大汉当下的人来说,一个清晰的,简单易懂的概念,显然会比后世的人类社会属性的条条款款更让百姓容易接受。

    随着忠孝的最终确定下来,青龙寺之内也随之掀起了研讨争论的热潮。

    暂且不论青龙寺里面的后续引发的争论,当下对于引发争论的郑玄和司马徽来说,却面临着他们人生的一个重大的考验。

    生死的考验。

    郑玄被送进了百医馆。

    虽然说及时灌下了一些汤药,并且进行了针灸处理,但是病症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越发的严重起来。

    华佗,太仓淳于,张云等人联合坐诊,都是脸色凝重。

    相比较郑玄而言,司马徽就好多了。

    老人原本就是如此,上下年岁差一年,就像是天和地的区别。早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