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664章谁输谁赢(第2/4页)

    为郑玄从根本上,还是认同汉室的,他认为作为人臣,至少必须具备三德之一,忠义勇,不可全无,若是全无那就根本不够资格作为一个臣子。所以在郑玄的整体事项理论当中,虽然现在被剔除了谶纬的部分,也不再强调神灵和祥瑞等事,但是在对待君臣关系,治理百姓等制度上,郑玄依旧认为是要严守等级秩序,才可使政治稳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而对于司马徽来说,他认为斐潜现在做的就很好。

    司马徽认可的政治制度和郑玄完全不同。

    简单来说,司马徽认为朝堂距离地方太远了,朝堂的责任是只需要管理好各地大员即可,但是不应该制定一些没卵用的政策去捆绑各州郡的手脚。

    而且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汉代的朝堂么,也确实做得不怎么样

    庙堂好好,既然郑公说庙堂,那就说庙堂司马徽捋着胡须说道,昔日孝顺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庙堂何为之求请太后临朝尔,太后又是何为诏冀与太傅、太尉参录尚书事。冀身居高位,权掌朝堂,却侈暴滋甚。后孝冲帝又崩,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而恶语,然朝堂之内大臣何为之呵呵,任由跋扈进鸩,帝即日崩。

    后孝桓帝即位,亲宦官而远清流,何也孝质帝前车之鉴也司马徽嗤笑道,倘若孝质之时,有朝堂大臣勇于任事,除暴降恶,岂有后宦官为祸乎跋扈故然凶残,然宦官可除之,奈何清流不可为孝桓帝之后,朝争愈烈,各思私欲,难存公心。此等之庙堂,又有何益之

    汉质帝最开始的时候还指望着朝臣,他公开表示和梁冀划清界限,当庭叱责梁冀,作为一个被评价为少而聪慧的人,当然不可能不清楚和梁冀闹翻脸的后果,所以汉质帝很有可能是明知道这个后果但是依旧去做了。

    那么是谁给汉质帝的勇气

    肯定不是梁小姐,自然是这个事件背后的蛊惑者,那些朝堂之上自诩清流的大臣。

    这就像是后世那些拿着国家俸禄,享受着高等待遇的公知,在屁股帘子被掀开之后才从叫兽变成钱叫兽,汉质帝一度也非常相信这些朝堂清流,高位大臣,但是这些人最后为了汉质帝做了一些什么

    这些人在汉质帝生前什么都没做,死后都没做什么。

    汉质帝驾崩之后,在商议新皇帝的人选分成两派,一派是梁冀想立蠡吾侯刘志为帝,另一派是李固、胡广、赵戒及大鸿胪杜乔等等想要立清河王刘蒜为帝。结果是梁冀只是将李固免职了,就轻而易举的立刘志为帝,这就是汉桓帝。

    所以后来汉桓帝根本就不走清流大臣路线了,就像是后世那几个老鼠屎公知将原本好好的一锅粥全数给毁了一样。

    君臣之间失去了信任,还能起什么好的庙堂之用

    刘志最终是依靠宦官发动政变,诛杀梁冀,并翦除其党羽,随后从桓帝开始,就进入了宦官持政的年代。

    而宦官持政的最终后果,也不必司马徽多说了,就是当下的战乱

    所以司马徽认为昏庸的朝堂还不如没有,像是斐潜一样的强力且聪慧的地方诸侯,反而比一个昏庸的朝堂要做得更好,长安三辅就是明证。朝堂,或者说天子,当个吉祥物就行了,别瞎指挥。只需要做好制约,就像是各个封国的国相那样,王爷为名,相国为实。

    当然,司马徽所设想的制度,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