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635章 敝帚何自珍(第2/4页)

    了眼,看着唐熀熟练的将自己的袖口裤腿全数缠绕扎好。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裤子了,但是这个时候的裤子是没有裆的,叫做“胫衣”,所谓的胫衣类似于后世的长筒袜,它只有两只单独的裤管,没有裤腰,上端用带子系在腰上,那么只有裤管的裤子当然是没有裆的,或者说是开裆的。

    大部分的汉人,穿的是“下裳”,其实就是前后两块布,为了遮住中间的那什么,男女都穿,讲究些的会在下裳里穿上胫衣,豪放些的就直接光腿了。

    在汉朝的时候,胫衣也有了变化,原本两只分离的裤腿被连接了起来,有了裤腰,但还是属于开裆裤,叫“穷裤”,士族子弟多不屑于穿这个。《汉书》中记载:“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

    此外,像是为什么古代士族子弟,一个个公子哥一样都要在腰间挂一块玉佩,并非完全是为了彰显身份,也有实际的用途,毕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风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吹过来……

    《礼记·曲礼》中说“劳毋袒,暑毋褰裳”,意思就是就算是再热的时候,也不能把下裳提起来,多少要点脸,别搞什么君子敞蛋蛋……

    在裤子这个方面上,游牧民族的模式比较靠近后世了,毕竟他们要骑马,这要是没有裆的裤子,摩擦起来,这酸爽么,自然就是别提了。不过胡人的裤子被称为“缦裆”,后来传入中原与穷裤相结合,最后就变成了后世裤子的雏形,也称之为“犊鼻裈”,就是短裤。但是有意思的是,“裈”这种有裆裤在发明出来后,被认为是一种低贱的服饰,都是下层百姓们才穿,上流社会士族子弟们仍旧喜欢穿开档的裳……

    而普通兵卒,自然就是短裳加上犊鼻裈,好一点的还能有一件宽大的外袍,这样的装备在汉代很常见。

    没有布条怎么办?

    现裁啊!

    脱下一件宽大的外袍,沿着纹路便可以直接裁出布条来……

    唐熀又让手下再次示范了如何缠绕布条,然后如何将布条的最后一截捆好,但是刘备兵卒依旧有很多人捆不好,不是松松垮垮就是拉达这好长一截,不过么,也有学得快学得好的,唐熀便一边给予表扬,一边让手下标记下来。

    随后也不继续纠正了,就这样带着兵卒继续进山。

    山林之中,寻找正确的方向,无疑就是行进的重要一个环节。

    利用太阳判断方向是基础当中的基础,若是没有太阳的时候,便利用植被,利用树木苔藓,甚至是山顶上未融化的积雪,都可以大体上粗略的判断出方位,然后确定自己行进的方向。

    然后就是行进的标识。每隔两百步,要么在树上,要么直接利用树枝等,树立一个标识出来,一来方面检索自己行进的方向是否有偏差,另外一个也是有利于发现走错了可以迅速找到原来的道路。

    “……于山林之中,先高而望,再顺地势而行,有路不穿林,有道不翻山,有梁不走沟,有纵不走横……”

    “……行进之际,亦大步而进,小步而歇,未达驻地,不可停留……”

    “……攀爬岩石之时,需观而慎之,手足为撑,定而后动……”

    唐熀一边带着人走,一边传授要点,并且将那些在某些方面学得快的兵卒记录了下来,等到太阳过了中天,便开始寻找宿营地,很快的就找到一块比较合适的区域�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