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69节:木牛流马的启示(第1/2页)

    辽东处于大唐东北边境之外,朝廷内的大臣很少有人了解这里的山水地理、风土人情以及作战攻伐强弱之势。

    李绩一生所遇大战,有胜有也负,总体来说,胜大于负。这次攻打辽东,是李世民在处理了太子谋反,心情极度失落之下,才做出的决定。他希望大唐府兵在边关取一场大胜利,以此来转移大臣们的视线,弥补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魏征谋反又怎样?候君集谋反又怎么样?

    大唐有的是能干的战将,随便提一个人出来,就能打恶战,定边关,壮我大唐威风,然后凯旋而还。

    因此,李绩这次出征,寄托着李世民无限的期望,可以说是胜了皆大欢喜,败了则可能人头落地!

    结果,如预料那样,攻打辽东之城,连续失利。李绩总结原因,有三条主要的弱点,必需克服。若不克服,接下来仍然会打败仗。

    这三条分别是,兵器钱粮等物资,补给数量远远跟不上损耗数量。缺少兵器让士卒靠什么打仗?让士卒饿着肚子,少气无力,怎么以下攻上,占领对方的城池?其次则是,敌军为主,大唐为客,以客攻主,以远攻近,讨不到一点便宜。然后就是,好不容易攻克一座城池,城内乱成一团糟,很难疏理民心民情。

    李绩把这三条给马周讲了以后,马周也十分为难。这三个条件。其实就是一个条件。不管是攻城的士卒,还是攻下来的城内百姓,甚至与高句丽的客主身份的转换。全是因为大唐府兵只有几个月的攻城时间。

    若是有足够的补给,若是有充足的粮食,城内百姓有吃有穿必不骚乱。有足够的粮食,可以与高句丽长期耗下去,则客主身份自然而然发生剧大的转变。

    民心就是粮食,打仗打的就是装备!

    我无敌有,我有敌强。我强敌精,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无论是谁指挥作战,结局都是不可避免的失败。

    为了补给辎重,马周费尽了心思。诸葛亮六出祁山,连续攻打魏国。从益州到中原一带,路程也长达几千里,他是怎么克服辎重补给的?

    木牛流马!

    想到了这个词,马周眼前就是一亮。

    木牛流马以少量的人,赶大量的牛马驮运粮食,做到事半而功倍。为何自己不可以试一试?马周根据史书记载,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把木牛流马重现眼前。

    诸葛亮真是一个妖精!

    冷兵器时代想出热兵器的机械性!

    这时,马周突然发现。自己太笨了,走了一大段的弯路。

    明明可以从热兵器时代借鉴东西,为何还到科技更加落后的三国时代借鉴?

    比如轮船火车什么的。要是挪到大唐这个时代,岂不是逆天的存在?

    但是,马周是个文科生,不懂那些吊炸天的蒸汽动力原理。火车道总是可以建出来的,不都是木头打底子么?

    于是,马周想到一个好办法。从山里伐出一大批木头。锯成一寸的方木,执照马车两轮之间的距离铺在地上。做成木轨。然后,让装满一车粮食的马车,用马拉着赶到车轨上面。

    结果,马车走了不到一里路,轨道竟然散掉了,散掉了!

    马周仔细查检,仔细研究,发现一车粮食的重量,远远超出一寸方木的木轨的承受能力,走出一里地,已经算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若派成千上万辆马车同时步上木轨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