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七十章 柔佛之变 三 --考察(第2/2页)

    严重洪灾。

    工业受损,资源紧张,就更拿不出多的物资浪费在难民身上!

    于是在吃食上,就苛·刻了许多。每天三顿,早晚两顿稀粥,外加一个玉米棒子,或者巴掌大的窝窝头。中午则是一个粗粮饼子加一个又小又黄的馍馍。

    对成年人来说,肯定吃不饱。那些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更是食不果腹。但免费的食物,只有这些。还想吃,就只能用钱去买。这些逃难的难民,也不是没带点家产。本想在大明安家落户时,添点家具啥的。可现在饿得厉害,便不得不拿出来换取口粮了。

    变相的,使新山镇的财政赋税,增加了不少。

    听着官员有条有理的汇报,南峰收起望远镜,下了瞭望塔。

    本来下一站,是安排考察难民营的。但南峰将所有人带回文律乡,让负责难民营的官员,都在屋子里等着。并让部分守卫,看着他们。再乔装打扮一番,让自己看着和普通难民无异。

    而这些官员,在自己没回来前,不准和外界接触。

    安排好这些,他才带着部分守卫,进入难民营。近距离查看难民的生活状况,检查官方的安置工作,有没有保质保量的完成。

    也是刚才瞭望台上,那官员的讨好举动,引起了他的疑·心。便想着来个微服私访,看看这个官员,是不是溜须拍马、贪赃枉法之辈。

    这样的工作方法,也是大明建立后,实践出来的。很多时候,还真发现问题。像大明本土,就数次查出官员中饱私·囊,鱼肉百姓的实例。

    这也是人性使然!无论多么严厉的惩罚,多么丰厚的俸禄,都阻止不了人的贪心。只是更完备的法律体制,会减少此类事情发生的频率。

    当来到一号难民营,绿色的营帐,沿着铁丝网一字儿排开。这一号难民营,是建立最早,安置人数最多的难民营。满满当当的,安置了三万多人。

    只是令人奇怪的是,里面的动静很小,像是睡着了一样。这和边境那边吵吵闹闹的景象相比,形成天壤之别。

    且现在晌午刚过,远远没到休息的时候。

    这安静得,就有些诡·异了。

    由于南峰是乔装打扮,知道的人,也下了封口令。所以来到入口时,看守的士兵先是检查了南峰的难民证,然后又打量了几眼,才让开身子,由安置难民的工作人员,带南峰进去。

    随他一起的,还有五六个守卫。也在士兵的要求下,接受检查。当凑齐十人后,那工作人员,才姿态傲慢的,领着南峰,向难民营深处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