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456章 仰天长啸(第2/3页)

    ,其实都葬身在了挑战之中,好在社会还给了他们一条生路,让挑战失败的学者可以转做领导,或者教学,或者混混经费,卖卖名声,骗骗企业什么的。

    只有很少部分的学者,能够在不断的挑战中胜出。

    他们从50年代开始,就在不断的挑战不可能。

    中国是贫油国,李四光决定挑战它。中国人不可能养活自己,袁隆平决定挑战它。中国人没可能做出原子弹,挑战它的有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钱三强、吴自良、王大衍、郭永怀……

    在发达国家做学者,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的顶级实验室做学者,出成果往往是必然之事,只看大小而已。

    最简单的例子,谁家要是有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你多算几百万位的π,或者多闹几个素数,都是能发表顶级期刊的成果,就科学领域来说,所需要的基本只是狗的智商。

    但在第三世界国家做学者,能不能得到世界级的成果,就只能拼命的去挑战了。

    对王良才来说,只要杨锐能提供路径,他是不畏任何挑战的。

    这也是八十年代的学术界最普遍的思想状态。

    京城一年过劳死几十名的中青年学者,都只是挑战失败的副作用罢了。

    杨锐默默下巴,道:“我试试看吧。”

    他给谷强修改实验设计,一方面是因为他较为熟悉谷强了,另一方面,他也是特意选择了谷强擅长的方案。

    对于王良才的话——杨锐其实也是有些熟悉了。

    再一个,克隆羊的方案之多,也是杨锐有底气的理由了。

    作为生物学中最具有想象力的学术研究之一,克隆项目的实验方案也是多姿多彩的。

    杨锐最近一段时间,也是看了其中的许多,此时就阅读着王良才的实验设计,一边看,一遍思考起来。

    王良才的蝇头小字写的很是认真,内容也比谷强的实验方案细致的多。

    这让修改变的复杂许多。

    王良才望着杨锐的表情,更多的还是担心。

    越是细致的实验设计越难修改,老实说,如果不是对杨锐的信心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王良才是不会拿出今天的笔记本的。

    不过,越是细致的实验设计,雕琢出来,也就更加有用。

    王良才对此是颇为期待的。

    “坐下等一会吧,看起来,你对注核的思路已经很清晰了。”杨锐翻到一半以后,速度慢慢加快了。

    王良才对自己的紧张也有些好笑,坐到了杨锐对面的椅子上,道:“思路是有了,能不能实现,还不能确定。”

    “做总是能做出来的,所以说,实现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什么时候能实现出来。”杨锐说话间,翻阅王良才的笔记本的速度已经变成了浏览。

    王良才不禁皱皱眉,用这样的速度看,给人的感觉可是有些……不太舒服。

    “我们从头来说吧。”杨锐拿起了红笔,人也进入了状态。

    王良才愣了下神,问:“现在开始说吗?”

    如此细致的实验设计,无论如何也要思考几天吧。

    杨锐没有回答,红笔在第一页划了两下,就道:“整体思路可用,我们也是讨论过的具体来做的话,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修正空间的。”

    说着,红笔又是两个圆圈落了上去。

    疾风暴雨似的修改,接踵而来。

    杨锐并没有任何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