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383章 灿烂的笑容(第2/3页)

       无非还是没钱闹的。

    谁应该掌握社会资源的分配权?政治家?公务员?资本家?经济学家还是科学家?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但杨锐确定,自己是有资格掌握一定的分配权的。

    假以时日,身为生物学家的杨锐,是否有资格在南极建一所不受愚蠢的官僚影响的科考站、种子库乃至于基因库呢?

    转基因喧嚣之日,无力拿到社会经费的科学家,是否能任性一把,做自己想做的研究呢?

    生物燃料盛行之时,砍掉热带雨林种玉米的行为,需要被振聋发聩的声音阻止的时候,有理智发出声音的人,是否有足够的宣传资本呢?

    又或者,当生物实验对太空产生幻想的时候,当生物学家对深海产生幻想的时候,当生物学家需要超级计算机的时候,当生物学家需要超牛的机械和工程设施的时候,当生物学家想要围海养鱼,克隆和牛的时候……

    生物学家当然不必这样做,必须这种事,其实是很少出现在科学家的字典里的。

    大部分的事情,总有委婉的转圜的做法。

    但是,生物学家也是可以任性的。

    诺贝尔奖级的生物学家,自然更可以任性。

    事实证明,大部分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容易获得任性的权利。他们反而会受到更多严苛的对待。

    就好像你穷你有理似的,地位越高越应该吃亏的概念,差不多也是深入人心了。

    杨锐并不想做一名高高在上的吉祥物,他是一名科学家,科学家同样有资格消费高价的茶叶,住豪宅,开豪车,当然,这样的愿望,对大部分学者来说,大约是很难实现的。

    就算是三十年后,学者的平均薪水也很难达到3万美元的标准,5万美元的薪水,如果不是专门为了钱而改换门庭的话,也差不多是有名有姓的学者的高点了。

    相比之下,普洱茶倒是能带给杨锐很多的安慰,如果每年付出百万元来单纯的用于茶叶的收入的话,这笔钱到20年后,大约能够换成数十亿元。

    连续10年乃至于更久的话,总价值大约能换到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市值,当然,这就得卖的稍微慢一些。

    不过,即使是上千亿元人民币,甚至是几千亿元人民币,用来维持一间世界顶级的实验室倒是绰绰有余,想要新建一间还是很难的。

    不说哈佛每年百亿美元的经费,就是清华一年40亿元的经费,手指缝稍微宽一点,多花个十倍都是容易的。

    谁不想用更好的试剂和设备呀,无非是买不起罢了。

    不过,要是再卖掉红木和瓷器,再凑一间实验室还是容易的。

    那差不多也就是极限了。

    贝尔实验室作为公司实验室的顶尖存在,依旧活的如此艰难,杨锐并不看好私人实验室的收支比,额外的投入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将是长期存在的。

    至于公共开支对科学的影响,往往是达不到没文化对智商的影响的。让一群不知道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人评判科学价值与科学方向,还不如拉个狼日了,再让活下来的丢硬币呢,至少人家用心练肌肉了。

    重生的好处,大约就是更容易搂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诺贝尔奖的好处,大约就是搂一大笔钱,也不必担心被宰羊。

    杨锐转手将几千亿的大生意丢给姜志军,又多叮嘱了一句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