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294章 核心部件(第2/3页)

    ,更不会将名人的行踪变成资源,事实上,他们总是喜欢抠住当地新闻的细节,并用与众不同的细节来满足订户。否则,如果只是大而化之的大新闻,读者们很快就要流失去大报了。

    舍伍德局长被追问的有些狼狈,勉强的笑了一下,道:“我刚才说过了,有关嫌疑犯的身份,要等法官同意之后,才能告知大家。现在请大家进来,我只是希望一旦逮捕令和搜查令生效,能够让大家立即知道相关的细节。”

    他这段话说的大义凛然,实际上,却是在杨锐坚持下,做出的决定。

    舍伍德局长约莫能猜出杨锐的心思,但越是如此,他反而越是配合。

    就算诺贝尔奖是在瑞典颁布的,瑞典得到的诺贝尔奖也是凤毛麟角,舍伍德局长还是很愿意与杨锐这样的科学家打交道的,有能力竞争诺贝尔奖的学者,那就是真的有能力。

    另一方面,杨锐愿意注意到瑞典媒体,舍伍德局长也是心中暗爽,这是一种不能名言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绪,它们促使舍伍德局长下定决心。

    银格索尔注意到舍伍德局长两次谈到“逮捕令”和“搜查令”,微微皱眉道:“舍伍德局长,法官是否有可能否决你们的申请,我是说逮捕令和搜查令。如果否决的话,你们是否有备用方案?”

    舍伍德局长迟疑了一下,道:“我们期待情况向好的方面去。”

    杨锐听着他的外交辞令,稍稍抬眉。

    如果是在后世的话,警察拿到DNA证据,一个案子基本就算是妥了。辛普森杀妻案之所以检方败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辛普森的律师要求摒弃DNA证据,并得到了法庭的支持。

    不管怎么说,在后世的司法环境下,DAN证据是妥妥的证据之王,是通行法庭的证据。

    然而,86年的世界尚未形成这样的认识。

    如果瑞典法庭不信任PCR仪,斯德哥尔摩警察局的行动,很可能就会无功而返。

    当然,斯德哥尔摩警方是不吃亏的,他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最大嫌疑人是谁,之后采取别的手段,一样有几率拿到逮捕令和搜查令。只是那样一来,杨锐的宣传大计就无从谈起了。记者们的文章也必然会失色不少。

    许多人都想到了这一点,不禁坐立不安起来。

    这时候,又有一名作者,直接问到了杨锐,道:“杨锐先生,您是南瑞典报的迪克,您是PCR仪的发明人,您认为法庭是否应当批准逮捕令和搜查令。”

    “法庭的想法,我不能揣测。”杨锐顿了一下,道:“通过PCR仪鉴定出来的结果,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您的人中选出了一个人,并认定他是凶手,对吗?”迪克没有追索杨锐的话,而是再启话题。

    杨锐道:“差不多是这样。”

    迪克露出兴奋的眼神,提高声量,道:“让一台机器决定谁是罪犯,您认为正确吗?”

    让机器代替人来做裁决,这样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时不时的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他们中,机器大部分时间都是扮演反派的。

    杨锐用英语说话的时候,语言的敏感性要差很多,所以没有听出迪克话中的声音,直到对方图穷匕见,杨锐才发现,这家伙竟然是来踩自己。

    DNA鉴定与“机器决定谁是罪犯”没有丝毫的关系。

    但是,杨锐即使如此解释,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