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273章 一幕歌剧(第2/3页)

    对于华锐或者其他什么小公司来说,能卖出个三五成的利润就算不错了。

    只有阿斯特拉这样的公司,才有足够多的活性物质去测试,换成小型的生物技术公司,自建实验室或者开放给其他公司使用,都只能赚个辛苦钱而已。

    所以,就算是杨锐开着金手指来做,降低利润,加快速度,两千万美元的投入,三五千万的利润,也就是极限状态了。

    只不过,对于今天的杨锐来说,压这么多钱在一个小项目上,实在是有些不值当。

    这么多钱,若是用来做离子通道,或者做g蛋白偶联受体,杨锐自然砸锅卖铁的也就干了,可是,就做一个动态质量重测法,从杨锐的角度来说,就太没意思了。

    用一个运动方面的比较,就好像有人通过艰苦的训练,既能够成为足球巨星,也有很大几率成为蹦床项目的冠军,那么,花费时间或精力在蹦床上,自然是很没有性价比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蹦床项目就没有意义了,对于没有机会成为热门项目的有力竞争者的运动员来说,参加冷门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或者,真的热爱,也就不用考虑太多了。

    眼前的阿斯特拉的研究员们,在杨锐看来,就是这样一群适合冷门运动的选手。

    他们原本就不在科研最前沿工作,阿斯特拉又有充沛的资金和资源,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说,杨锐也愿意动态质量重测法,能够早几年出现。

    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被杨锐提前了至少十年,也就需要相应的应用类的研究配合。

    另一方面,若是能通过降低资金和时间成本的方式,催生多几种新药,也能有无数人因此而受惠。

    而杨锐付出的,不过是资料整理的工作而已,何乐而不为呢。

    站在讲台上的杨锐,满怀热情,满怀着来自社会主义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情操。

    他是真的没有丝毫想要获利的想法。

    获取诺贝尔奖的资本不能算。

    不能因为有的人在乎声望,就说他做好事都是为了名望。

    杨锐放出动态质量重测法,大部分原因,还真的是为了让大家做新药的时候轻松点。

    人有生老病死,天底下多一种药物,就多一份机会,这样的技术,他既没有适宜的资源去研究,也没有积极的想法去做,还真不如放出来呢。

    实际上,许多科学家都是有这种心态的。

    为什么大科学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大家都抢着参加,就是因为人家经常能说出“发人深省”的话,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也。

    大科学家想到了,但是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就说出来给其他人听听,有愿意去做的就做。

    这是多年以来形成的科学惯例了。

    宽泛一点的比较,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的关系,都可以看做是此种类型。

    比如理论物理学家有一天下午吃葡萄吃多了,突然想,哎呀,你们说,宇宙会不会是膨胀的——实验物理学家结合二三十年的观测,得出一个答案,宇宙红移。很好,两人同时得奖。

    所以,理论物理学家看不起实验物理学家是有原因的,你们是吃我葡萄皮长大的矮孩子,就算娶了penny又怎么样呢。

    当然,有时候,实验物理学家不鸟理论物理学家也是很惨的。比如钱德拉塞卡有一天下午吃红烧肉吃的撑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