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别抢啊(第1/3页)

    天蒙蒙亮,杨锐就被喊了起来。

    洗漱完毕再出门坐上朱教授的车,杨锐看看表,时针才刚刚从最下方划过。

    朱院士将大衣裹紧一些,笑道:“咱们被安排到8点半做汇报,要早点过去。”

    杨锐笑着点点头。

    朱院士问:“紧张吗?”

    “有点。”杨锐不是为即将到来的汇报而紧张,他是为端着猎枪而紧张。

    他的猎枪只有一颗子弹,最多两颗,如果打中了野猪,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打不中的话,野猪恐怕是要疯狂的。

    朱院士其实也有类似的担心,否则也不会让杨锐接连两日,都住在研究院里了。

    不过,到了这个时间,朱院士只是宽慰道:“乔公你是见过的,他对你的印象也很好,进去以后,先谈正事,言简意赅即可。”

    见杨锐点头表示明白,朱院士又道:“不管是说什么事,乔公都不喜欢绕弯子,用尽量简单的话,将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最后,乔公不管如何决定,都不要争辩。”

    “好的。”

    “不用紧张,乔公喜欢年轻人。”朱院士笑着,又道:“再说了,就是说错话能怎么样呢,乔公总不会把你的实验室给关了吧。”

    这句话把杨锐说的给笑了起来。

    要说学者的优势在于什么,大部分来说,或许就是安全感吧。

    大部分学者都是没什么势力的,不管是兢兢业业的教书一辈子,还是在实验室里做出了一流的成果,最终,都不太可能转化为权势。或许有的人认为,某某教授桃李满天下,想必有偌大的影响力……其实,扪心自问,有几个人会向自己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或者大学老师献出忠诚的膝盖呢?

    普通人不会在离开学校以后回报老师,当官了赚钱了的成功人士,同样不会有所不同,至多,也就是对某一个老师有所表示罢了。

    不过,学者通常也不是特别担心失势,实验室被关闭,大约就是最痛苦的情况了,再深入下去,就只能是人身伤害了。

    而实验室关闭,虽然不免造成巨大的损失,但归根结底,也就是一间实验室而已。

    不管是杨锐也好,其他学者也好,只要找到资金,基本都能重起炉灶。

    因为实验室里最重要的,永远都是研究员本身。

    这在80年代的中国还不明显,到了90年代,尤其是00年代以后,就非常显著了。去看各个科研单位或者上级部门的发言稿,所谓有硬件没软件之类的语言不胜枚举。

    归根结底,越是资源充沛的时期,研究员的价值就越是显著。

    到二三十年后,一名院士级的研究员,只要做的不是非常靡费的项目,每年几千万基本都是够用的,而几千万元,对于二本以上的学校,根本就不算是钱。若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省份的话,差不多的学校,都能拿出几亿元的经费来。

    但是,有几个学校能找得到十名院士来做实验室?

    如果能找到10名院士,配齐辅助研究人员的话,再烂的学校,都能两年扩招,三年扩建,五年211,七年985,十年就能冲上世界高校排行榜。

    轰轰烈烈的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归根结底都是国内的高水平科研人员不够用,再从国外引进。如施一公这样的普林斯顿终身教授,拿到的条件足以重建一所二本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