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百七十五章 《规范》(第2/3页)

    诸人言谈甚欢。

    gmP委员会的首要工作是制定一部《药品生产管理规定》,大家不管是闲聊还是开会,话题自然会侧重于此。不用说,杨锐在这方面的优势大的像是孙悟空做蒙面牛郎似的,他甚至能找出两三个版本的《规定》,要国外的资源更是不在话下。

    这也是因为国内生物系专业医学实验室和医学相关产业的依赖,国内的基础投入向来不高,医学相关产业又是最来钱的,包括杨锐曾经的硕士导师,都是靠着给药厂打工,才能支持个人消费和实验室研究。

    像是gmP这种卡药厂脖子的东西,也是基础生物界少数能吃饱的项目,有很多学者都会用心钻研,以至于一些基础生物学的学者,做着做着都转行了——喜大普奔!

    这样的背景,使得全中国的生物系都有向医疗抛媚眼的倾向,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癌症相关,若是以“癌”或“cancer”为关键字来搜索论文的话,作者单位之五花八门,足以令人惊讶:中国原来有这么多专业啊!

    而对今天刚刚成立的gmP委员会诸人来说,杨锐的表现更是令人惊讶。

    大家其实都是刚刚接触这方面,一些学者对“药品生产管理”方面的了解兴许还没有工厂的工人多——当然,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工作,对成熟的相关产业研究员来说,只要几个月的时间,就能补上这一课,然后有模有样的做些辅助工作。

    不过,要补课就需要人来教了。

    发现杨锐对药品生产有了解,不少人立即和他聊了起来。

    并没有人奇怪杨锐对制药业的了解,能做出参与临床试验的新药的人,都可以说是制药业的代表了。

    一群人很快聊的热络起来。

    杨锐有意无意的选出几条自己认同的《药品生产管理规定》的总纲之后,会议的气氛更上一层楼。

    杨锐亦是很认真的参与讨论。

    这种类似法规性质的《规定》,和专门的学术报告还是很不同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受到不同人的不同认知结构的影响。

    杨锐希望得到一份符合自己认知的《规定》,就不会完全照抄脑海中的《规定》。

    不过,一些细节和结构方面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杨锐第一天就给委员会的委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晚饭时间,蒋同化匆匆返回,看到的就是杨锐如鱼得水的模样。

    至于蒋同化本人,除了几位来自卫生系统的研究员和他打招呼以外,甚至都没有得到基本的欢迎。

    “杨锐又搞了什么?”蒋同化站到自己的小圈子里,小声询问。

    “杨锐对药品生产有一套。”蒋同化的师弟范成义没有靠近,就隔空听着,也是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

    “比你还有一套?”蒋同化问。

    “人家有理论有实践。”范成义顿了一下,道:“我刚才听他说,英国捷利康在全球建立的辅酶Q10的工厂,都是采用他设计的标准。”

    蒋同化讶然问:“真的?”

    “估计不会假,这种事问一下就知道了。捷利康在京城就有代表处,在国外的规模也很大。”范成义啧啧有声,道:“以前就知道杨锐做的辅酶Q10的专利卖给了英国人,没想到他弄出了全套的生产工艺。”

    在互联网时代以前,信息流通从来都是缓慢的。就是圈子相对较小的科技界,也非常依赖各种会议和集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