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百八十四章 出国名额(第2/3页)

    一个拒稿的标准信,换言之,杨锐是无法向编辑进行解释和说服的,而当他接到拒稿信的时候,他已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我想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最好是高级学术会议上,做一次报告。”

    杨锐思来想去,在李文强等人忙着进行“黄金准则”的验证期间,找上了蔡院士,提出自己的要求。

    就国内目前的程序来说,找学校之类的机构是最快的。

    请国外的学者?送邀请函过来会让程序简化,但不一定会加快速度,何况,外国寄送过来的邀请函,也需要时间。

    蔡院士却颇有些为难。

    国际会议每个月都有,繁忙的月份,每个月甚至有几个,而且,现在的生物是全球科研热点,不仅可以参加各种生物方面的国际会议,有机化学之类的国际会议也可以作数。

    问题的关键在于出国,这可是香饽饽。

    不客气的说,在1984年,任何一名大学男生,手里如果有一个留学名额,一个陪读名额,那他直接可以满北京城的转悠,找任何学校最漂亮的女生表白,说“我们一起出国”,表白成功率是90%,若是去美国的话,成功率还能上升五个百分点。

    大学教授们的年纪都大了,留学是不可能了,大家眼睛盯的都是国际会议和访问学者。

    访问学者自然是最好的,属于大龄教授们镀金的最好选择,但访问学者第一需要成果,第二需要国际同行的认可,第三需要国外学校的邀请函,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需要国外学校愿意出钱。

    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多多参加国际会议。

    国内举行的国际会议不用说了,大家都是要争着抢着去的,国际会议更不用说,抢的更厉害。

    尤其是杨锐要求的高级学术会议,还要发言……这简直就是访问学者的标配,一些院士都盯着找呢。

    蔡院士翻来覆去的看着杨锐的论文,委实难以做出决定,先问道:“你想什么时候去?”

    “越快越好,不超过两个月……我知道这个要求有点过分,但我担心被人抢先,两个月以后的话,论文可能已经发表了。”

    蔡院士苦笑:“今年下半年出国的名额,都算出去了,你如果已经留校还好办一点……”

    准院士以下的学者,一辈子说不定就能出国一次,让任何人让出名额,那都是死仇,和分房子一样,这种编制内的福利,任何人都是要拼了命去抢的。

    杨锐试探着道:“我可以自费出国,只要找一个国际会议的邀请……”

    “这不是钱的事,几万块钱算什么。”蔡院士摆手打断杨锐,又低头看文章。

    杨锐也有些无奈。

    原始版的PcR就是这么不受人待见。

    如果是克隆,别说克隆出一只羊了,克隆出一个羊的胚胎,世界顶级生物会议,尽可去得,主办方还得提供各种优良条件。

    如果是费马大定理这样的百年数学问题,那更是厉害,一群年轻或年迈的数学家蹲会场里,用星星眼看你。

    而在1984年看原版PcR,或许能看出一些潜力,或许看不出潜力,但没有人能看到诺贝尔奖。

    PcR的潜力,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这已经很快了,许多研究,往往要到学者死了好些年以后,才看出重要性……

    “很不错的项目。”蔡院士当然没有看出诺贝尔奖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