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百七十三章 落后三年(第2/3页)

    领一个实验小组,有自己的项目,依旧是实验室副主任……

    做实验室副主任,许正平做的实在是熟的不能再熟,他也是好的不能再好的实验室副主任,上能按部就班的做好实验,下能知道学生,维持实验室秩序。

    这样的实验室主任,通常都是资深教授才能有的,如唐集中这般的普通牛,都享用不到许正平这样的副手。

    杨锐能够获得许正平的青睐,归根结底,还是一篇ceLL。

    学者以成果说话,如是而已。

    而作为辅助条?,杨锐争取经费的能力,以及他的全国状元,再加上杨锐连绵不绝的项目设计,都促使许正平最终下定决心。

    争取经费是实验室的命脉,虽然在国内,拥有ceLL论文的学者已经不愁找不到经费了,可数量多寡也很重要,它决定了杨锐能分给许正平多少。

    全国状元证明杨锐不是碰运气写出的ceLL,是真的有智商优势的——能做理科补习老师,而且做的不错的,智商水平肯定是高于平均线的。

    杨锐连绵不绝的项目设计更是一个实验室的健康保证,虽然不健康的实验室比比皆是,但加入一间健康的实验室毕竟要舒服一些。

    许正平只希望能通过杨锐做跳板,最终得到自己的独立实验室。

    这其实是正常科研人的正常路,许正平作为一名普通人,科研之路走的还是颇顺的,不过,要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在北大这样的学校,却不是普普通通就能达成的愿望。

    许多北大的副教授乃至教授,到了许正平这个年纪和地位,往往就是三个选择,一个选择是等自己的老板退休,自己继承老板的实验室,但这并不容易,一方面要老板和学校的支持,一方面还要获得看得过去的个人成果,这三个条件,许正平都不能完美的达成,所以他才决定跳出来。

    然而,跳出来的另外两个选择也并不容易。

    直接申请项目,然后获得自己的实验室是后世的副教授和教授们最多人选择的。但在80年代,整体科研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获得独立实验室的难度一点都不比继承前任的独立实验室小,而对申请人来说,独立实验室拥有了财政独立是没错,可所有的经费争取都得自己来。这要耗费用于科研精力,而另一方面,争取经费,升级实验室,又都有赖于科研成果,以及项目申请。

    最后,通常也是名校教授们独有,却最不愿意做出的选择,是前往地方院校。

    地方院校缺钱缺人缺设备缺传统,唯独有一样不缺,地方政策和编制大大的有。

    如河东大学这样的学校,日后就是普通的重点加211,以全社会的眼光来看,211自然亦是不错的,全国总共就100所,而中国有30多个省,约莫安分之一都只有一所211大学,除了少数几个教育强省以外,211大学就是绝对的好大学了。

    然而,若是以科研为发展目标的话,211又算得上什么,985也就是将将够看,即使如此,这样的好学校,一年少说要毕业几十万的学生,钱都花到了学生身上,又有多少钱搞科研。这还是国内的情况,放在全世界范围内,埃及最好的开罗大学平时都没什么人知道,一所河东大学又哪里能入得许正平这样的北大副教授的眼。

    不是到万不得已,或者对方给的个人条件极好,否则,名校的教授们是轻易不愿意离开北京。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