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百七十一章 反问(第2/3页)

    
    唐集中愣了一下,不禁笑了起来,指指唐集中,叹道:“你这个老唐啊,你对杨锐还真是用心,怎么着,准备招婿不成?”

    “我女儿今年要是18岁,我立刻给他订了这个亲。杨锐这个孩子,真的是前途无量,咱们给他扶一程,你说他到咱们这个年纪,能做到哪一步?你这个位置,人家都不稀要。”

    “他要是不稀罕,那就最好了。”蔡教授也不由的感怀起来。

    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没什么感觉就到了。

    ?杨锐落在最后,看着其他人进去了,自己才进去坐下。

    他的心情是平静的。

    一方面,他有超过时代的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学习,让他接触了生物学的方方面面,而钾通道和蛋白质方面的内容,又是他近期自学的重点,虽然不能保证面面俱到,但不出方向性的错误是可以保证的。

    至于细节问题,如果不影响到研究本身,其实并不重要,这就好像中文系教授有时候也会写错字一样,在外行人听来,似乎可以面现笑意,但就圈内人来说,那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适才提出思考的魏副教授、富教授等人,也因此而颇显踌躇。

    问问题也是一种本事,就算问题不需要自己来回答,没有三两的本事,你也问不出一斤的问题。

    一名中学生,想出一道微积分题,能写对题目都不容易。

    生物也是一样,落后于前沿科学的业内人士,比如许多中学生物教师,他们毕业以后就不再关心或接触最新研究了,或许连最新的专属名词都说不对,问答又如何进行。

    前沿领域当然会有些区别,因为问题非常多,领域细分的又非常复杂,但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富教授总不能提出一个无人能答的问题吧。

    谁都可以问霍金“外星人在哪里”这个问题,但霍金如何回答,却与研究水平毫无关联。

    现在讨论的领域也是限制死的,要么是分析钾通道结构的问题,要么是蛋白质相互关系的问题。

    而在分析钾通道结构这个问题上,杨锐显然是有世界级水平的,顶级期刊的论文不是随便发表的,他刚才的表现,还有论文后面一页子纸写不下的参考文献,都让杨锐周身笼罩着光环。

    “杨锐,你说新的实验室,会开展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我想就这方面提几个问题。”魏副教授先发言,他决定不再继续钾通道方面的问题了。

    尽魏副教授本人,其实是盯着这个新实验室的位置,而且本身就钾通道方面,有不弱的研究能力,不过,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明显没有杨锐深入。

    在无法问倒杨锐的情况下,魏副教授等人决定从蛋白质入手。

    “总不能杨锐两方面都研究到了吧。”这是他们讨论时得出的结论。

    魏副教授也没有等杨锐回答,稍微低头看了一下刚才准备好的提示卡,道:“我想谈几个经典问题,第一个是这样的,杨锐,你刚才提到的酵母双杂交技术,众所周知,产生假阳性结果是这项技术最麻烦的地方,目前有一些新的解决方案,我想听听你的判断。”

    这个问题自身是不难的,但魏副教授不说是哪些解决方案,就需要杨锐平日的积累了。

    如果杨锐说自己不了解,那自然是对相互作用蛋白不够了解,虽然有点强人所难,但这也就只是打擦边球而已,并不能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