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百七十章 问到没问题(昨天的更新)(第2/3页)

    用钱换论文的行径,因为包括美国在内,此时大部分学校和机构都缺少应用计算机。

    不管是小型机还是大型机,就现在的运算速度,一个月做不了几个实验,使用和保养都麻烦,如加州伯克利分校,或者常青藤一流的大学,倒是想买就能买,但在北大清华,那还是相当稀罕的。

    另外,全英文界面的计算机也阻止了它的普及。

    要懂点英文,还要所在的学校和机构条件不错,最后要自己的项目有价值,最后的最后还要能申请的到机时,种种条件叠加下来,让在场的教授和副教授们也觉得计算机新鲜。

    蔡教授则是属于不觉得新鲜的人,微微皱眉,道:“计算机的预算,,咱们系批不出来。你能用华锐实验室的计算机?”

    “我可以借用一两个月的时间,但不能一直借用,我可以申请一个国家级项目,用项目经费购买。”杨锐不想让华锐实验室和北大的实验室有太多交集。

    蔡教授看看四周,笑了,说道:“申请上百万的国家经费可不容易。”

    “有人帮忙的话,也不会太难,而且,先期可以先做钾通道的项目。”杨锐隐晦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不想要共建实验室,他要自己的实验室,只要人帮手。

    满屋子就没有一个笨蛋,都能听出来。

    蔡教授倒无所谓,本来就是双向选择,他笑笑道:“申请国家预算可是很麻烦的,最有可能的还是批准机时。”

    “等离子共振需要专门的应用计算机和专门的软件,我想机时恐怕不行。”

    “哦?”

    “关于等离子共振的实验,我可以回去以后就写几篇论文发表出去,然后再申请的话,几率会大不少吧。”

    “那当然,不过,你要写几篇?”蔡教授显然对杨锐给出的单位有点疑惑。

    杨锐迅速在脑海中回放一遍,道:“我可以把正在做的实验改一下,把蛋白质检测的部分拿出来,写三四篇没问题。”

    这下不止是蔡教授,在座诸人都有点无语。

    大家写论文都是一篇一篇的写,“写三四篇”没问题是什么鬼。

    8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还没有后世“刷”论文的风范,当然,也是团队合作和良好的运行体系尚未建立的原因,一篇篇的论文刷过去,实验也得做的非常流畅,至少有内涵才行。

    当然,后世的中国学术界,熟悉了国外期刊的审核方式,也创造性的发明了很多刷论文的方法,这些先进方法,如今会议室内的教授们,大概还是没有掌握的。

    蔡教授不扯能不能的问题,咳嗽一声,道:“三四篇都得在水准以上,才好申请经费。”

    “当然。”

    “恩,其他人有什么问题没有?”蔡教授不做评价,反正他不可能加入杨锐的实验室。

    至于有兴趣的人怎么想,那就是个人的考虑了。

    大约是一分钟的沉静,几名副教授争先恐后的提问了。

    他们提问的都是克隆突变基因分析钾通道结构的相关问题,不用说,最吸引大家的,还是有可能发表ceLL的论文。

    杨锐也不着急,不慌不忙的作答。

    学术答辩是最能体现一名学者思维和实力的时候,这也是国外顶级学术机构都很重视国际会议的原因,看论文看不出来的问题,问两句话,说不定就问出来了,这就好像是法庭上的诘问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