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百二十三章 一会成名(2)(第2/3页)

    性来说,学生在国际会议的主会场演讲,可比院士做主题演讲更有轰动性。

    胡晓兵像是做贼似的,夹持着杨锐,一溜烟的往餐厅去了。

    ……

    第二天。

    杨锐稍晚一些来到会场,他的报告会结束,也就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工作了。如果太忙的话,他甚至可以不来参加会议,就像是许多外国教授那样,在外面悠悠转转的等着闭幕式即可。

    不过,杨锐倒是挺愿意来听听其他学者的报告。现在的国内,获得信息实在是不容易,最有名的消息是不会错过,比如诺贝尔奖什么,颁发没多久,各种马后炮的研究就会出笼,获奖者的历年研究也会被各级研究机构拿出来反复体会,好像这样就能孵出一只诺贝尔奖的胞兄弟来似的。

    反而是普通的消息交流不畅。30年后至少有网络联络,读国外的期刊容易,出国也容易。

    80年代就可怜了,“伊妹儿”还是教科书上的内容,通信倒是可以,但那是高端学者的专利,因为你首先得认识一位国外的学者吧。

    这也是国际会议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没有留过学的中国学者,真的是拼了命的想要融入世界。

    不融入世界是不行的,科学这种东西是全球统一的,中国自我大清开始,就落后于世界,不去了解国外的进度,闭门造车根本谈不上前途。

    哪怕是做重复试验,也得做点有重复价值的东西吧。

    杨锐脑海中的论文虽多,但现场交流毕竟不同于干巴巴的论文。

    而且,自从昨天以后,杨锐多少混了个脸熟,很是得到了一些老外的关注,来来去去的都有歪果仁打招呼,也是挺特别的体验。

    这还得感谢杨锐长了一张辨识度高的帅脸,而且高大健壮,与日常所见的瘦小的中式研究员截然不同。

    要不是这样,一些欧美系的老外,还真分辨不出中国人和中国人,日本人和日本人,中国人和日本人韩国人……

    收了十几张名片,杨锐心情大好,别看这些给名片的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学者,架不住人家呆的地方好啊,以后杨锐再想了解些业内讯息,至少有一个寄信或者打电话的地方了。若是有幸出国的话,找这些递名片的教授也是很方便的。

    再过几年,国内学者甚至就通过这样的普通关系,申请到了去国外做访问学者的机会。

    学者们其实是很好说话的人,又身在一个小圈子里,除非正处于竞争状态,否则都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

    要是30年以后,访问学者什么的几乎就是找到一个接收单位,自己再发表几篇scI论文就可以去了,国家每年都有相应的专项资金,学校也很愿意老师们出去刷一年楸格。

    申请者若是有一个博士学位什么的,出去做访问学者更是手到擒来。

    同时,国内的大学其实也很欢迎国外来的访问学者,出钱出力帮签证,忙的不亦乐乎。在国内高校和研究院,这种交换机制在未来几十年都算得上健康。

    绕了一个早上,杨锐听了四场报告会,提了六七个问题,和二三十人聊天,自觉过的充实无比。

    除此以外,午餐也是异常的丰富,一半中餐一半西餐的自助餐,在如今的北京城里难得一见。仅仅为了这一顿饭,许多国人都要削尖了脑袋钻进来。

    “杨锐,过来坐。”边上的一桌人向杨锐招手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