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81章 机遇不再(第2/3页)

    家能行吗?”

    卢老师无所谓的道:“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办公室里有电视,专门放一个房间,想看电视的就看电视,不想看的就到隔壁看书,新来的年轻老师都恨不得住在办公室里。”

    杨锐也听的乐了。

    卢老师又道:“现在西堡中学变成市管了,大家心情都好的很,有劲头,也有年轻人愿意来了。你不知道,校长以前要招一个老师可是太难了,说要一个中专生,等了两年都没音讯,今年好了,不光来了中专生,还来了一个平江师范学院的本科生,校长宝贝的什么似的。”

    杨锐听的大笑。

    “补贴也好。”卢老师见到杨锐以后,满肚子的话,道:“锐学组的补贴一直有呀,现在镇里人都羡慕,我每个月拿的钱,比镇里的干部都多。”

    他说着,自己也笑了起来。

    锐学组以前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印刷,到了现在,却是多数来自于运输车的利润。如果按照欧美模式来说的话,杨锐就等于一次性捐助了几辆卡车,作为锐学组的资本,而锐学组再通过经营这些卡车,获得资金。

    在80年代做生意,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稍不留神就会越线,而线在哪里,普通人不知道,干部不知道,领导不知道,高层其实也不知道。

    因此,尽管明知道运输业和商业很赚钱,杨锐本人也是不愿意涉足的,倒是用一些闲钱,让锐学组自己做这些事情,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所谓法不责众,学生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群体。同样的一条底线,放在党员身上,放在普通人身上,放在学生身上,距离都是不相同的。

    另一方面,锐学组毕竟不是一个盈利机构,事实上,杨锐一直是将之当做非盈利机构来管理的。有钱就花,可以说是锐学组的消费纲领。

    而在学校阶段,给予老师补贴,邀请优秀教师到西堡中学上课,也都是锐学组的工作。

    每月五元,十元,到二十元不等的补贴,在80年代来说是很不少了,相当于普通教师薪水的15%到50%。

    当然,若是以工作强度来看,那就不一定了。后世的教师如果愿意将每天下班后的两三个小时用于补习班,那他赚到的至少是薪水的100%以上。

    不过,80年代的消费水平也就是这样了,20块钱的补贴甚至能够吸引平江的老师来西堡中学上课,倒也是颇不少了,可能没有条件最好的那些央企附属学校的奖金多,但在南湖地区,算得上是数一数二了。

    等了一刻钟时间,校园内的人潮只增不减,杨锐只好活动一下身体,和卢老师一起挤了进去。

    “杨锐,来这里。”曹宝明和苏毅等人围了一个圈子,将杨锐给接应了进来。

    卢老师把人送到了,打了个招呼去做其他事了。

    杨锐则打趣的道:“你们也来了?要演讲吗?”

    这是个最近才有的笑话,因为报告会的规模很大,如曹宝明等人,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报告会上,自然免不了出篓子,不过,几场报告会下来,倒是把人给锻炼了出来,现在再问,苏毅不动声色的道:“我是准备了一个稿子,看他们让不让我说了。”

    “怎么会不让你说,北京工业大学这么气派,肯定要被校长点名。”曹宝明使劲拍拍苏毅的肩膀。他的分数没有苏毅的高,于是去了冶金机电学院,如今返回来看,总是免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