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37章 差别(第2/3页)

    刘康却是以西堡中学为基础,再加上个人认识给出的分数线,自然是不靠谱之极。相比之下,平江一中等学校之所以能预估分数线,而且得到大家的认可,主要是他们学校能考大学的学生够多,以自己的学生分数判断分数线,相对准确。

    但是,如果平江一中判断的分数线,和自己记忆中的产生冲突了怎么办?

    以谁为主?杨锐必须想清楚这个问题。

    他脑海中记忆的分数线此次是否准确很难说,按说是相差不大的,但在此时,也不能100%的确信。

    再者,平江一中的老师的判断,同样有可能出差错。

    两者冲突的话……

    杨锐光想不说,反正志愿表没填,至于有人是否会被刘康说服,以至于等都不等,一定要将志愿表填了那也是他自己的决定。

    杨锐也没有大包大揽的必要,高考是自己的事,除了学校以外,考生还要考虑个人因素,比如说,隔壁家的大舅子在邻省,为了可能的照顾,考生就会优先报考邻省,而非教学质量更好的学校。

    这种个性化的要求是高考志愿表存在的理由,否则,也用不着报考志愿了,统统分配更简单。

    赵丹年却有想法,听刘康说的多了,或者声音大了,就会让他注意一点。

    他的心情挺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学生们都考好学校,这会让西堡中学的名气更大,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学生们保守报考,以上大学为基础,因为对西堡中学来说,考上大学的学生人数是最重要的。

    这样等到下午,开始有相信刘康的学生家长,反过来劝说学生:“要不就考个师范好了,我看师范也挺好的,不要学费不说,每个月还给工资,分也低。”

    “分低就是因为不好,要不然,凭啥分低呢?”刘珊很有责任感的走上前去,反驳学生家长。

    家长不乐意了,说:“怎么就分低的学校就不好了,我看师范学校就挺好的,刘老师不就是师范毕业的?”

    刘康听前一截挺高兴,听到后面,不由面露尴尬,他和师范大学的学生,区别还是极大的。这年月,也没有师范大学的学生会到镇上来,地区城市的好学校都安排不完呢。

    刘珊撇撇嘴,却道:“要是师范学出来,就刘老师这样,您愿意?”

    对面的家长顿时僵住了。

    相比当农民,在镇里做老师自然是极好的工作,但大学生还回镇上来,没有哪个家长受得了这个。

    当然,师范大学的毕业,总归是不会分到镇上来的,家长却不得不有担心。

    这位也是个实诚的,期期艾艾的想了半天,说:“我们家里供个大学生不容易,孩子妈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就喂猪割草的,他姐也不读书了,就在家里帮我种地,干的活比我还多,说给她找个婆家,她也不去,说要等妹妹读了大学,再风风光光的嫁出去……这要是再回了镇上,我们挂不住这个脸……”

    不等他说完,许静“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不等她的声调起来,又有几个学生淅淅沥沥的抽泣了。

    杨锐喟叹一声,短短的一句话,背后是无限的唏嘘和心酸。

    许静复读两年了,今年是第三次高考,如果不是加入鸿锐班的关系,身为班级第二名的她能否考上大中专依旧难说。即使如此,她仍然是西堡镇附近十里八乡,最有机会考上大学的年轻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