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43章 韩式五花肉(第2/3页)

        当杨锐读研的时候,国内通常都是出口粗制茄尼醇,进口进口茄尼醇的。这一方面是技术不达标,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被日本人抢去了,做的太慢,就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吃灰。

    杨锐提前几年开始开发新技术,只要技术保密的好,成本降低以后,其他公司的新技术研发一样要吃瘪。

    在这一点上,生物技术和网络其实是很像的,都是赢家独赢的模式,技术或者市场占有率落后的公司,只能不停的烧钱才能维持,一天烧不动了,就要被淘汰。

    尽管距离整个生产链完成还有一半的距离,杨锐其实已经相当满意。

    茄尼醇的应用前景也很广泛,到杨锐读研究生的时候,除了用于生产辅酶q10,茄尼醇也可以用于生产维生素k2,以及一些抗癌和抗艾滋病的药物,高纯度产品的每公斤售价高达300美元。

    也就是说,杨锐现在其实已经做出了能卖钱的技术。

    至于从茄尼醇到辅酶q10的化学合成法,技术并不算难,许多研究者只是没有想到,必须要用90%纯度以上的茄尼醇才可以化学合成辅酶q10。

    或者说,不是他们没有想到,而是因为这么苛刻的要求增加了太多成本,他们不愿意以此为基础继续研究罢了。

    然而,科学界的许多研究,都是事与愿违的。

    从烟叶中提取茄尼醇,能写的论文就多了,粗制有系统的降低成本的法子,精制又有精制的技巧和方式。

    做完了实验的杨锐,每天就烤着炉子写论文。

    姚悦到的时候,就见他在炉子上放口小锅,一边烤火,一边趴在旁边写东西,像是个被罚留堂的小学生似的。

    “怎么不到桌子上去写?”姚悦进门跺了跺脚,也跑到炉子边上去了。

    杨锐抬头见是她,笑了笑,说:“来了。”

    姚悦莫名的脸一红,点头说:“来了。”

    “冷不?”

    “冷,比平江还冷。”

    “那你还让我到桌子上去,想冻死我不行。”杨锐说着自己笑了。

    不过,他也不纯粹是开玩笑的。

    80年代的北方是很冷的,如北京降温到零下10度很常见,东三省能有零下40度的奇葩天气,没有燃料和取暖设备根本活不下去。

    现代人常用的空调和暖气,在80年代都属于奢侈品,尤其是空调,基本上都是单冷的,就是能制热也用不起电费,三天时间就能把一个工人的月薪花光。

    暖气一般只有大单位才有,有钱的单位给办公楼或者家属楼通上管道,再建一个锅炉房,就能让整个冬天都舒服起来,最好不过。但在80年代早期,能拿得出这笔开销的,非得极有钱的单位才行,别说西堡中学了,南湖地委都享受不到。

    所以,炉子就是西堡中学的唯一取暖工具。

    杨锐宿舍里的炉子,是他新购置的铸铁炉,蠢笨的外型,有一根烟管通到房间外面。

    比较好的地方在于此炉自带烤箱,上面还能烧水和热饭,就是产热少,不干净,一个冬天下来,房间里总是脏乎乎的。

    姚悦从外面进来,被热气一喷,反而觉得寒冷起来,将手放在炉子上,翻来覆去的烤。

    杨锐看的好笑,将写了一半的论文放下,笑道:“你来的正好,我本来准备吃独食的,给你分一半好了,你负责加工。”

    说着,杨锐给烧热的锅里放了点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