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88章 整饬环境(第2/3页)

    文写的不够清楚?

    杨锐觉得不像,如果不够清楚的话,也不至于第一轮就被选中,直接发表了。期刊可不像是报纸杂志,是否录用它,期刊的编辑具有否决权,负责审稿的同领域大牛才有决定权,如果审稿人觉得论文写的不够清楚,就会回寄问题要求修改,或者直接否决,不会稀里糊涂的通过的。

    在科研领域,细分到一个小的研究方向,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圈子了,一篇好的论文,经过审稿的阅读,很快就可以扩散开来。

    欧美研究机构一向重视资金供应,能立刻带来效益的论文,往往也能得到医药公司第一时间的反馈。

    那么,是因为作者来自偏僻的中国,以至于论文都无人问津?

    杨锐回忆着自己所知的资料,再次否定这个想法,医药公司可是秃鹫一样的动物,不会放弃任何一丝腐肉的。他们能坐视几万乃至几十万人穷人因为无药可救而死亡,却不会放松自己的利益——甚至连对方自己生产的专利授权都不被允许。这既是人性的残酷,也是市场使然,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为了挽救几万乃至几十万人的生命而放松了自己的利益的医药公司,通常都被市场大潮给消灭干净了。

    特别是1980年以后的医药公司,和1980年以前的医药公司截然不同

    1980年以前的欧美医药公司多少还带点罗斯福的社会主义精神,1880年以后的欧美医药公司,特别是美国医药公司,却已因为里根政府的泛商业化所燃烧。

    随着一系列的法案的提出,大学和小公司开始有权为得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而申请专利,并收取专利税——在此之前,由财政拨款的研发成果是不受专利保护的,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用。

    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它们多数由大学的研究人员所设立,并从大型制药公司手里赚取不菲的专利费。

    如果说80年代以前的美国研究人员依旧安于清贫,到了82年,有能力却不愿意搬入豪宅的医药研究人员已经变的很少了。

    自80年代伊始,生物产业已然变成了新的淘金时代。

    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和数量众多的研究人员疯狂的追逐每一粒金沙。大型医药公司在每一块传说的矿源处开门迎客,无论是否真的有金沙被淘出来。

    通过这种机制,大型医药公司从药物的早期研发风险中脱离了出来,表面上,他们为一款新药的花费更多,但从宏观上来说,他们的付出更少,只要选对了正确的药物。

    一系列的改变所造成的结果,令医药公司越来越依赖学术界的药品研发。事实上,到了82年,大部分具有创新性质的药物研发,都是由学术界来完成的,三分之一的普通药物的研发,也被小型生物研究公司所包揽。市场的转变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聪明的医药公司不会放过任何一款有价值的药物,或者药物的生产改进。

    这是他们生存的基础。

    杨锐的《用皂化法提取辅酶q10并提高其产量》发表在美国期刊上,而且是能进入sci检索的期刊,这篇论文应该第一时间就进入医药公司的眼帘。

    因为它的内容无比清晰:更便宜的生产方式,更高的产量,这就是一笔更赚钱的生意,没有更多,没有更少……

    结果,现在仍没有人来找自己。

    杨锐承认,自己是有点焦急了,毕竟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