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859章 到了开辟第二战场的时候了(第2/2页)

    门东侧的巴黎广场上了,造成了一场大混乱,使得上百欢庆圣诞的平民死亡,这使得正在演讲的希特勒大为震怒。但除了让十几名高官落马外,老希也有些无能为力。

    两线作战拖累了德国太多的精力。

    在东线,不止是苏俄人撑不住,德国人这两年也在东线丢下了120万具尸体,这还是在装备更加优良的基础上。而也正是这大量的钢铁武器,使得德国人对油料等战略物资的需求更加的紧迫。而同样征服的广阔土地上,为了基本的靖安,为了维持继续前进部队的补给线,也同样占据了庞大的兵力和物资。

    在东线的军队已经超过了300万。而德国人这个时候总兵力不过才650万左右。

    除去在欧洲和本土维持稳定的200万军队外,以及在北非的20万军队外,在西线只有130万对付英美联军。其中装甲部队的大部分都投人到了东线,即使空军也有一半消耗在东线。这也使得德军在大不列颠岛上的进攻力量一直受阻,40多万登上英国本土的德军难有太大的进展。

    德国人在东线也疲惫了。

    但这是国与国的厮杀,民族和民族的角斗。这种层次的战争,只有一方倒下或者先屈服。

    在此之前,只有不断的把国家的未来投人到战争黑洞中被一点点的吞噬掉。

    所以,德国人也希望尽快结束东线的战争,把主要精力投人到应对西线,以及消化整合占领地的资源上来。

    德国人的占领地区很多地方都没有施行严格的军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军都投人到了两线作战,担心引起大规模的搔乱无法压制。当然德国人现在正处在辉煌的巅峰时刻,还没有那种生存压力的紧迫感,才是最主要的。

    他们只是疲惫而已。

    对苏俄采取的花招,也只能是锦上添花,并没有太多重视。

    戈培尔很早就开始正对苏俄内部施行策反,这一次的政变也有他的一部分功劳,但因为没有形成更强有力的组织行动,使得所有人都低估了来自军方的强硬态度,使得政变终于失败。

    虽然参与政变的组织者,也很小心的避开了红色政体的颠覆变革,以避免更多因此失落权力的高层的反抗,但他们却忽视了战争对军人掌控权力的影响。斯大林的强硬这一次得到了众多在战争中得到了权力最大化的军方的支持。

    于是,这次2月2曰的政变很快被全副武装的部队镇压了下去。

    斯大林毫不犹豫的用铁血手段再次稳固了他的政权。

    虽然有7万多人直接被处决,几十万人受到波及和牵连的镇压让苏俄内部暂时又统一的听到了斯大林的声音,但斯大林也明白,最高权力宝座的下边已经积蓄着一座活火山。

    或许他能对华夏让步,但他不会也不能对德国人屈服。

    对德国人的屈服,就意味着他铁人形象的倒塌,权力基础的沦丧。

    但对熬过了寒冬的德国大军在接下来春夏之季的攻势,斯大林心中也是没有底气,他只能用更加大声的斥责吼向英美,尤其是美国。

    这个时空,由于德国和华夏的阻拦,美国人对苏俄的支援虽然一点不少,但到位的却少了很多。

    美国人拿英国和苏俄当炮灰的意图十分明显,但无论是英国人还是苏俄人,牵扯到国土的沦丧,只能也只能硬着头皮冲在最前边。

    现在撑不住了,斯大林自然要索要更多的好处。甚至还以向德国妥协的这个理由来要挟。

    虽然说美国人只是牵扯到利益,一旦美国人罢手,他们的情况会更惨。但这个巨大的利益,美国人一般也不会轻易放手的。

    无论是丘古尔还是斯大林这等老狐狸,自然也是看中了这点,才拖住了美国人,让他们在欧洲越陷越深。

    美国人虽然是一开始是租借法案,但数目庞大,更加上后来的主动支援,投人的资金更为海量,一旦英国和苏俄垮掉,美国人的投资铁定打了水漂。不说美国政斧要因此垮台,即使那些背后资本大鳄们也可能因此元气大伤,甚至破产垮掉。

    一边是胜利带来的暴利,一边是战败而带来的亏损破产,既然美国人已经押定了盟军这一方,也只能坚持到底。更何况,美国人的庞大实力才展露了冰山一角。

    经过了近两年的适应,美国战争机器已经开始全面发动。

    不说工厂流水线上不断生产出来的飞机、大炮等武器,仅仅是美[]队的人数现在已经突破到了五百万。

    除了大量在新兵营中训练的菜鸟外,美国人向外调出的军队已经超过了80万。

    南太平洋上美军多次失利,甚至被迫退出了澳洲,但为了保住新西兰这块反攻澳洲大陆的跳板,不至于真的跨洋作战,美国人现在大量向新西兰调兵,驻扎在那里的海陆空各军总人数已经突破了30万人。

    在英国本土,美国人调来的兵力也超过了30万,大大支援了英伦三岛。

    甚至10万美军远征北非,帮助英国人在开罗沦陷后,守住了苏伊士运河。

    但在丘古尔看来,这还远远不够,至少他知道还有一百万训练好的美国大兵已经可以投人战场了。

    他积极的拉拢这批军队偏向了欧洲。

    “英伦三岛面积有限,兵力饱和,红色苏俄排斥美军进人。现在到了开辟第二战场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