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798章 德国人顾不上(第2/2页)

    锋军的紧逼。

    不过此时德国人已经顾不上来哭诉的曰本人了,他们甚至连西线伦敦周围的攻势都减弱了。

    因为东线的战争到了关键的时刻。

    为了让美国人再次回到亚欧两线作战上,孟享减弱了对伦敦德军的支援,另外却通过保护伞和山寨公司同时加大了对东线德军和苏俄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双方。为了这次支援,甚至连中东的两座一直以石油开采、精炼、兑换为主的基地都开始大暴武器,通过伊朗直接运送过黑海,来支援苏俄。

    自从华夏卡住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德国人卡住了波罗的海,土耳其人卡住了黑海的通道后,英美对苏俄的支援通道目前只剩下了两条,

    一条是通过北冰洋的航线。这是苏俄接受外援的最主要通道。虽然德国海军也通过挪威附近的港口出击,但巨大的损失也挡不住英美大量物资的运送。

    尤其是英国人,虽然本土危急,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源源不断的创造着财富,积累着巨大的物资。这部分物资送不到本土,却可以支援向苏俄,用东线的压力缓解西线的危机。

    美国人更是把大量的成品送到苏俄的摩尔曼斯克港口,甚至不惜用空运直接运抵急需的前线。

    德国人的主要绞杀通道在西线的英国人那里,投人气候恶劣的北冰洋的力量有些不足,倒是在另一条通道上却通过外交等手段有了些成果。

    另一条通道是通过英美控制的伊朗,通过伊朗铁路,直接运抵里海港口,通过里海的水运,可以直接送到伏尔加河上的内河港口去。

    这条通道一度曾经是盟军的主要路线,但伊朗自从开战以来,在德国人的外交努力下一直是中立的。

    在阿拉丁建立了新月国后,虽然也持着中立原则,但在孟享的指示下却有些偏向德国。

    在对外的征讨过程中,无疑就帮助德国人慢慢的驱逐英美势力。此时除了沙特依旧保持中立外,叙利亚和约旦和伊拉克等国中的亲德势力已经占了上风。这也影响到了伊朗国内的局势,伊朗境内的几支反对势力也靠向德国,甚至在德国人的资助下,武装了起来,时不时的袭击英美支援苏俄的伊朗铁路通道。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孟享组织的武装,伊朗那么大一开肥肉,他岂能坐视不理,况且还有卡死苏俄喉咙的通道在这里。

    加上陆地运输的能力有限,这使得这条线路已经废了一大半。盟军的主要运输通道已经挪到北冰洋上了。

    不过这不妨碍孟享通过这条线路的运输。调整到伊拉克境内那座分基地已经足以覆盖到里海海边。

    自从基地升级,中东的两座分基地也做了些调整,一座分基地在卡塔尔和阿联酋附近,南边甚至可以控制到阿拉伯海。

    而另一座则是挪到了伊拉克偏北,直辖范围已经可以触及到里海。生产的武器可以直接装船运抵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

    苏俄人很爽快的现钱交易。

    在大量工厂被德国和华夏占据,剩余的工厂经常挨炸,面临物资和劳动力紧张,外来援助又难以顺利抵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原始积累手中攥着大批金银钻石硬通货的苏俄人更在意这些武器成品。

    以前保护伞公司只提供武器,而不提供运输,这一次直接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解燃眉之急,更是让苏俄人乐得掏钱。

    况且这一次保护伞送来的武器物资规模庞大。其中仅仅坦克就有五百多辆。

    正是这批包含了五百辆坦克的武器的运抵,让苏俄人有了打德国人一个反击的信心。要不然他们宁愿等着严寒来帮他们一把。

    但苏俄人却等不了那么久,莫斯科命悬一线。

    在莫斯科周围已经倒下了超过百万的苏俄士兵,但莫斯科的危局还是没有解除。苏俄人只能守住一角,维系着首都不陷落的尊严。

    可这个很难坚持多久,苏俄人一直通过斯大林格勒的战役企图把更多的德国兵力卷进来。

    他们的目的完成了一半,德国超过150万的兵力集中在斯大林格勒周围,但莫斯科周围依旧有超过八十万的大军在围困。

    冬天对斯大林格勒的苏俄人有利,但对于失去了外部物资支援的莫斯科却是致命的。

    德国人从去年冬天的教训中汲取了经验,今年的准备更足了。

    华夏的棉衣和皮衣订单接的都手软了。

    多亏一年的准备,华夏才接下了德国人、意大利人以及其他附从军的冬衣订单。甚至华夏价廉物美的冬衣还征服了盟军。

    英联盟的众多军队也穿起了华夏造冬衣。相对于美国产品,华夏产品更便宜,更实惠,而且可以用物易物。这对于花钱如流水,造成金银硬通货紧张的英国人来说,用殖民地的物产来兑换最为合适。

    当然为了美国的支持,大头还是给了美国人,但美国人却在眼热华夏为德国生产的大量订单。

    正是这些订单让德国人有了充足的准备,足以挺过北方的严寒。

    没有把握的苏俄人才决定在获得了大批支援后,提前在斯大林格勒发起决战反击,以挽救莫斯科的危局。

    但他们却不知道山寨公司给对面的德国人提攻的物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