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五二章 湖匪(再续)(第1/4页)

    1939年7月3曰,正是农历五月十七。这天晚上,月明星稀,半城镇掩映在月色中,显得安详宁静,大有辛弃疾词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

    突然间,镇子里欢腾起来,原来是居民们为了欢迎八路军的到来,请了洪湖渔鼓班子,在镇子中间表演开了。

    这洪湖渔鼓的发源地就在半城镇,前身的流传于北方的太平鼓,由北方逃荒难民传入半城地区,最早主要用于乞讨时说唱伴奏工具,后来当地渔民用来请神驱鬼、欢庆丰收。到了康熙年间,渔鼓成了跳大神的伴奏工具,鼓面上也被蒙上了红色的鲤鱼,寓示岁岁平安、年年有余。这个时候,洪湖渔鼓已经和苏皖一带流行的肘鼓子、快板说唱、民间舞蹈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富有浓郁洪泽湖地方特色的渔鼓舞。

    表演开始前,山东局妇委会主任唐星樱代表八路军首长作了简短的讲话。

    明亮的月光下,唐星樱站在一张桌子上面,身穿灰色的八路军军装,腰里别着小手枪,长发梳成两根长长的辫子压在军帽下面,越发显得面如明月、眼似星辰,看得围观的乡亲们鸦雀无声。

    唐星樱和刘一民生活那么长时间,早已跟着刘一民学会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声音在这静夜里传出去,简直就象天籁之音一样。就听唐星樱说道:“湖区的乡亲们:我们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到半城来是打曰本鬼子的。为什么说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呢?因为我们的干部战士都是来自于老百姓的子弟,是保护老百姓生命财产不受损害、为老百姓打天下的。用老乡们的话说,八路军战士就是老百姓的儿子,我们和老百姓的关系就象洪泽湖里的鱼儿和水的关系。鱼儿是离不开水的,八路军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八路军既能打鬼子、打汉歼,也能帮助老乡们种地捕鱼,住在老乡家里还能帮老乡挑水扫院子,我们是一家人。”

    唐星樱越说越有劲,最后挥动着手臂带领老乡们一遍遍高喊“打到曰本帝国主义”、“把小鬼子赶出中国去”、“不抗曰毋宁死”、“守土抗战、人人有责”、“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枪的出枪”、“团结抗曰”等口号,把老乡们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唐星樱讲完,赵小曼领着野战医院的医护人员上台合唱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十送红军》、《八路军拉大栓》、《八路军军歌》,把现场气氛再次推向。接下来,洪湖渔鼓班子的渔鼓舞表演开始了。

    唐星樱讲完后,回到刘一民的身边坐下,小脸还是红扑扑的,看上去异常娇媚。刘一民心疼地看了她一眼,刚想鼓励两句,耳边就传来了警卫一营教导员黄文虎的嘀咕声:“要想会,跟师傅睡。唐主任的宣传鼓动水平都快赶上师长了。”

    刘一民鼻腔里冷哼一声,转身低声说道:“黄文虎,回到你的作战位置上去。”

    黄文虎伸手就朝自己的嘴上打了一巴掌,又嘀咕了一句“叫你多嘴,看不成了吧”,就起身悄悄地走了。

    见黄文虎走了,刘一民这才聚精会神地观看渔鼓舞表演,这一看就看出了门道。

    原来这洪湖渔鼓舞的主要道具就是外形为圆形的渔鼓,看上去象蒲扇一样,边框是铁制的,直径约35公分左右,沿圆边框蒙上一层羊皮,鼓上有柄,柄长20公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