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三章 薛仁贵兵败处(第2/3页)

    异议。

    “传旨:调集倾国之兵,准备与唐朝大战。”都松芒布结最后道。

    xxxxxxxx

    大非岭是位于大非川的东南面,这里地势开阔。

    “隆隆。”如雷的蹄声响起,只见唐军如同海潮般开来。

    唐军自从进入大非川后,就顺利推进,如入无人之境。不过几天时间,就来到大非岭。

    李隆基骑在照夜狮王背上,打量着开阔的大非岭,道:“真是一处好地方。”

    “太子,我们到达这里,应当祭奠当年殉国的英灵。”张说提醒一句。

    “没错。”陈玄礼他们齐声赞同。

    “传令:就地扎营,准备祭奠。”对于此事,李隆基当然会同意,立时传下将令。

    唐军停下来,开始扎营,很快的,一座座帐幕就出现在大非岭,横成行,竖成列,秩序井然,一派整肃。

    李隆基带着张说、陈玄礼他们来到大非岭,只见地上累累白骨,到处都是。

    “郭待封罪该万死!”李隆基看在眼里,气恨恨的道。

    “哎。”要不是当年郭待封违抗军令的话,也不会有大非川之败,更不会有今日这样的局面,众将齐声一叹。

    “朝廷当年只是把他贬为庶民,真是太仁慈了,应当把他处于极刑。”李隆基的气愤不减反增:“他为了一己之私,违抗军令,致有大非川之败,遗祸无穷。若是当年一战成功,朝廷拿下大非川,河西走廊这些年就不会被威胁,吐蕃就不会如此之强,我们今日更不用出征大非川。”

    大非川一役的影响太过深远,直到唐朝灭亡,都没能把大非川拿回来。虽然唐朝经过多番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说打下石堡城,最终还是没能打下大非川。

    按照薛仁贵的谋划,他把粮草放在大非岭,命郭待封率一万唐军守卫。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前面的道路很险要,而且又有瘴气,要快推进,不能担误。若是带上粮草的话,就会拖累行军度。

    薛仁贵准备他在前面打下基地,再率军回来接应郭待封,合兵一处。共同押运粮草。就不会有问题了。

    这番谋划是非常好的谋划。很符合当时的情形。

    可是,郭待封是唐朝名将郭孝恪的儿子,将门出身,瞧不起薛仁贵这个草根,他不执行命令,擅自率兵押着粮草前进。

    吐蕃得到消息后,领兵的大论亲率重兵前来进攻。郭待封抵挡不住,粮草被吐蕃夺得。吐蕃运不走的,就一把火烧掉了。

    当薛仁贵得到消息后,回兵来救,已经来不及。尽管此前,唐军在薛仁贵的指挥下,打得很顺利,一连夺下了好几座城池,眼看着胜利在望了。可是,粮草没有了,形势急转直下。唐军处于危机之中。

    吐蕃当然不会错失这一天赐良机,准备把薛仁贵全歼。出动了四十万大军,重重围困。薛仁贵沉着应战,给吐蕃以重创,大论意识到不可能全歼薛仁贵,只得主动与薛仁贵谈判,放薛仁贵离开。

    “传令:收集将士们的遗骨,容打胜之后,带回国内安葬。”李隆基大声下令。

    “太子英明。”一片颂扬声响起。

    让这些殉国英雄的遗骨回国,在国内安葬,是将士们的心声,李隆基此举他们打从心里赞成,要不赞扬李隆基都不成。

    一声令下,将士们开始收集遗骨,费时半天就完成了。

    然后就是做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