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十五章 白湖湾服饰(第2/3页)

    早在两天前,徐石龙就背着自己的东西结账离开了。

    但是黄飞扬万万没有想到要辞职离开的,除了这两个人以外还有这么多,要知道这年头活好接,但是工人并不好找,小厂子越来越多,工人一个比一个难找。

    “厂长,不是厂里待遇不好,而是有熟人需要我们去帮忙,你是知道的,我们是一起来的,要走肯定也一起走。”

    尽管内心有些不乐意,但是要走要留这是工人的自由,即使是黄飞扬也不可能说不让他们走,工资还是要照发,十几个人闹起来就是他也招架不住,就更不说还有其他的工人看在眼里。

    黄飞扬只得让黄一凡一个个开了工资放他们走,但是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些人离开后要加入的正是刘叔林的白湖湾服饰,除了他们之外,刘叔平和胥容也从原来的老东家那里带出了十几个工人,加上比一般的工厂要高出一截的工价零零散散地招收到的十几个工人,等到三天后机器安装完毕的时候,竟然已经有了将近五十余个工人。

    刘叔平的性子更灵活,厂子的对外联络由他负责,刘树林为人稳重,负责内部的管理,徐文娟也被安排为车间的生产组长,前期看起来就是完全一副任人唯亲的摸样。

    白湖湾服饰从一开始就完全是按照标准的企业模式进行生产和管理,虽然那些散漫惯了的工人一开始进来颇有些不适应,零星地也走了几个人,但是边生产的时候也招收了不少人,到9月初的时候竟已经有了70余人的规模。

    随着时间的积累,白湖湾内部无论是员工还是刘叔林和刘叔平,都慢慢习惯了这套标准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虽然和一般的小厂房一样,都是最简单的来料加工企业,规模也相差不大,但是白湖湾却更加具备了企业的雏形,标准化的企业作息和生产管理,科学合理的薪金绩效制度,慢慢地在周边就形成了一定的口碑。

    不说附近的工人,就是在一个较小的市场范围内,那些上游的外贸企业都慢慢地知道了有这么一家无论是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超出同类代加工厂许多的小企业,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订单合同。

    不过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场地太小,机器太少和工人太少,不得不说如此迅速的发展速度要归功于张晨留下的那本工作手册,否则以如此规模要想迅速打开市场和知名度,几乎不可能。

    不说其他的,单单是在人事管理这一块,白湖湾服饰就超出同类小工厂太多,即使是很多规模要多上一倍甚至数倍的工厂都无法跟白湖湾相比。

    即使是刘叔林很刘叔平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渐渐明白当初大姐夫张文林交代的那些东西的重要性。

    就拿他们自己当初打工时进入的加工厂来说,在招工这一块上,基本不存在什么正规的流程和手续,写一张招工启事贴在厂房外面就行了,来了就可以上班。

    工人要走就走,就连工资都是老板一口说了算,没有什么明文规定的标准,就更不用说变化了,往往是在同类企业变化了好一段时间,等工人慢慢流失,然后需要招下一拼工人的时候才会进行一些调整。

    与此相比,白湖湾服饰的做法却已经接近了一家现代化企业所拥有的基本程序,虽然繁琐,也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刘叔林却慢慢地让自己坚持了下来,结果成效也是显而易见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