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9节(第2/5页)

    ;兰亭集诗各人所作四言、五言各一首,都是一个味儿,正是好例。

    但在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个大诗人。陶渊明,浔阳柴桑人,

    作了几回小官,觉得作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

    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

    诗里。他的躬耕免祸的哲学也许不是新的,可都是他从现实生活里体验得来的,

    与口头的玄理不同,所以亲切有味,诗也不妨说理,但须有理趣,他的诗能够作

    到这一步。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这违反了当

    时的趋势,所以诗品只将他放在中品里。但他后来确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

    宗”06。

    谢灵运,宋时作到临川太守。他是有政治野心的,可是不得志。他不但是老、

    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最爱游山玩水,常常领了一群人到处探奇访胜;他

    的自然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教他沈溺在山水的清幽里。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

    刻划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用排偶、用典故,

    却能创造新鲜的句子;不过描写有时不免太繁重罢了。他在赏玩山水的时候,也

    常悟到一些隐遁的、超旷的人生哲理;但写到诗里,不能和那精巧的描写打成一

    片,像硬装进去似的。这便不如陶渊明的理趣足,但比那些“道德论”自然高妙

    得多。陶诗都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

    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从制题到造句,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

    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他所以成为大家,一半也在这里。

    齐武帝永明年间西元四八三四九三,“声律说”大盛。四声的分别,

    平仄的性质,双声叠韵的作用,都有人所出,让诗文作家注意。从前只着重句末

    的韵,这时更着重句中的“和”:“和”就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从此诗

    文都力求谐调,远于语言。这时的诗,一面讲究用典,一面声讲究声律,不免侧

    重技巧的毛病。到了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诗的境界

    更狭窄了。这种形式与题材的新变,一直影响到唐初的诗。这时候七言的乐歌渐

    渐发展。汉、魏文士仿作乐府,已经有七言的,但只零星偶见,后来舞曲里常有

    七言之作,到了宋代,鲍照有行路难十八首,人生的感慨颇多,和舞曲描写

    声容的不一样,影响唐代的李白、杜甫很大。但是梁以来七言的发展,却还跟着

    舞曲的路子,不跟着鲍照的路子。这些都是宫体的谐调。

    唐代谐调的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

    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这些都是划时代的。初

    唐时候,大体上还继续着南朝的风气,辗转在艳情的圈子里。但是就在这时候,

    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律诗的体制。朝朝论声律,只就一联两句说;沈、宋却能

    看出谐调有四种句式。两联四句才是谐调的单位,可以称为周期。这单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