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63章 满宠整军(第1/2页)

    何后传旨令张毅收并州之军,以为讨董卓做准备。张毅遵旨,所谓赴幽州讨伐鲜卑之事自然无人再提,全力筹备讨董之事。

    要讨伐董卓,关键是集合诸侯,诸侯来得越多,讨董行动便越正义,诸侯来得越少,讨董行动便越孤立。因此,张毅此时得尽最大可能拉拢众人,便是正在战争状态的袁绍曹操也不例外。事实上,这两个人却是比较关键,曹操以刺董卓之名而东归,以讨董之名而起兵,实是讨董第一人。而袁绍四世三公,朋党遍天下,如果袁绍不至,很多人自然会有顾忌。

    是以,张毅诸人商量该派何人出使二地。闵纯道:“曹操虽与明公有怨,目前又与张超合兵,似要进犯陈留。然而曹操又岂不害怕明公从邺城进兵东郡?是以,曹操虽与张超合兵,然则大军只是摆出进攻之意,却不出兵,其实并未想与明公为敌。之所以摆出攻势,其实是害怕明公进攻东郡而以攻为守,逼明公与之妥协!太后懿旨一下,曹操自然罢兵,难处不大,是以此地使者人选好找。”

    “然而袁绍刚与明公大战,损失惨重,又与明公争夺冀州,要和好而共同讨董甚难!出使袁绍之人,非勇谋兼备者不可。”

    目前这种情况,无论是袁绍与张毅都不想为敌,然而又不得不为敌。张毅生生在袁绍囊中挖掉了魏郡、广平二郡,甚至冀州治所邺城都占领了,袁绍岂能干休?而袁绍占了冀州其他各郡,这块肥肉张毅也不想让他轻易吃下,是以二人要和解实在是难。

    便算和解,要二人齐心讨董卓,也十分困难。历史上袁绍以袁家庶子的身份、区区渤海太守的职位而为诸侯盟主,可知其威望影响。然而,如果袁绍听了太后之命,与张毅合兵讨董,这诸侯盟主之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如此他岂能甘心相助张毅?

    然而,袁绍抗董卓而东归,打的亦是抗董的旗帜,如今太后在邺号令讨董,他没有借口不响应。而且,袁绍目前还背着一个反贼的名声,恐怕他也不希望背上一辈子。是以袁绍有和解的需要。而张毅集合天下诸侯讨董,袁绍在诸侯间影响巨大,缺了他也不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袁绍与张毅又不得不和解。所谓错综复杂,便是如此。

    张毅点头道:“袁绍虽为私利蒙蔽,窃据冀州而抗逆太后。然而,当此国家大难之时,须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如袁绍肯悔过而为国尽力,亦是好事,只是不知何人可去袁绍处宣旨。”

    甄隐悠然道:“下官举荐一人,必可令袁绍悔过而听命!”

    张毅正缺人才,急问道:“是何人,未显公请讲!”

    甄隐捋须道:“此人为清河人,姓崔名琰,字季珪。此人年轻时好武,又师从郑玄,实为文武全才!”

    崔琰在历史上有忠直之名,后被曹操冤死。不过,崔琰这种演义里的边角人物,张毅便是将演义看上十遍,也不会对他留下印象。甄隐前几日举荐出任郎官之人,便有他一个,此人长相英俊不凡,是以张毅对他有点印象。

    既是甄隐举荐,张毅便召来稍稍谈论,见他举止得体,有节有度,倒十分有名士像。张毅于是命他持太后懿旨前往信都宣旨。临去,崔琰问可答应袁绍什么条件,张毅想了想道:“如果袁绍出兵讨董,可赦免其罪,并命他为冀州牧!”崔琰点头,率卫士上马北去。

    没办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