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章 最爱鸳鸯戏水(第1/2页)

    有个小笑话,是说某人太懒,埋怨五官七窍生的不是地方。//高速更新//

    他希望眉毛长在手指上,可以当牙刷;耳朵长在腰上,可以挂包袱;鼻子孔朝天,可以插筷子;肛门最好长在头顶,这样雨中行路,手不用拿伞,直接插头上就是了。

    牙刷这个东西,在明朝已经非常普及了。

    从木齿到树枝,从唐朝到宋朝,中国人的牙齿清洁与时俱进,据某不知名的砖家叫兽考证:到了宋朝,牙刷和牙粉横空出世。

    有钱人家天天刷牙,逐渐成为时尚,比如《梦粱录》中记载:“诸色杂货中有刷牙子。”不过这个时候的牙刷是用马尾做的,很硬,一不小心,就能刷得你满嘴鲜血。

    至于牙粉,苏轼和沈括都是制作牙粉的高手,当然,他们造的不是高露洁,而是一种相当于漱口水的东西。

    不过刷牙和牙粉这种玩意,都是有钱人才玩得转的,普通老百姓通常都是用手指加青盐刷牙。

    到了明朝,基本上有些钱的人家,就会有牙刷这种东西存在。

    冯梦龙辑录的民歌集《童痴二弄》中写道:“吃个镜子来里做眼,编筐着弗得个蓬尘,牙刷子只等你开口,绊头带来里缱筋,眉刷弗住介掠来掠去,刮舌又介掀嘴撩唇。”

    大意就是:“我们都爱干净啊,大家赶紧来刷牙,顺便再刮刮舌苔。”

    并且这句话里面还说出了牙刷的一个种类:眉刷。至于是用眉毛制成的牙刷,还是如同眉毛一般柔软的牙刷,就不得而知了。诸位看官有空,不妨去考据一番,至少可以编个获奖的历史论文出来。

    牙膏这种东西,在古代也有,跟牙粉一样,也不是后世的高露洁,没有防蛀美白的功效,顶天算是一种香料磨擦物,因为它最早便是记载在北宋时期洪芻编的《香谱》里,成份也大多是沉香、龙脑香等各种香料,再配以青盐、蜂蜜等物构成。

    主要功能,一般是用来清新口气的,加上造价很高,普通人家是用不起的。

    因此某些小说里面,农家少女“吐气如兰”,大概都是瞎扯淡,每天只用清水、青盐和手指刷牙的,口气能如兰才怪了。

    别说那些小说中的美女了,就是刚穿越而来的朱寿,身为皇帝,也觉得嘴里面一股怪味,涩涩的,相当不舒服。

    皇帝老大有命,刘瑾只得小心翼翼地问了声:“圣上,牙膏所谓何物?”

    他不敢问为什么内行厂要去买牙刷,按照少年皇帝的习惯,别说是买牙刷了,就是让内行厂全体人员,包括他这个督公在内,脱光了在街上跳舞,也属正常。

    不过这牙膏一词,倒真没听说过,也许就是刷牙用的那种香料吧,皇上说是牙膏,那以后就叫牙膏好了。

    其实宫内御用监也能制作牙刷、牙粉及所谓的牙膏香料,不过刘瑾是绝对不会告诉皇帝这些小事的。他也不会告诉皇帝,一把牙刷从制成到送到皇帝嘴边,需要什么样严厉的监察体系和检查系统,更别说牙粉牙膏这类物品了。

    要知道,连皇帝吃的东西,也要经过十几道检验程序,倘若真的派内行厂去买一把牙刷,那么没有半个月的时间,这把牙刷是绝不会出现在皇帝眼前的。

    刘瑾这么一问,只是表明:皇帝小祖宗,你的旨意我明白了。

    下属装装傻,让上位者体现一下装13的优越感,这是拍马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