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一章 把酒笑谈(第1/3页)

    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朝廷明发旨意,实授吴绍基和杜怀川两人为新建陆军学校帮办委员,加道员衔。然而新建陆军学校总办一职,仍然没有下文。

    虽然如此,光绪的心中多少还是安定了些。在军机处颁发旨意的当天,就召见了吴绍基和杜怀川二人。

    按照朝廷的规矩,官员升迁引见不过是走个过场,到了皇上跟前磕头谢恩,皇上再说几句勉励的话,事情就算完结。

    可眼下新建陆军学校的事情千头万绪,诸般事务都需要从容展布,再没有时间去拖延了。光绪也顾不得那些个规矩,打发引见两人的世铎回军机处办差,让两人单独留了下来,硬把应景走过场的引见,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奏对格局。

    赏了两人的座后,光绪便从御案上堆积的奏折中拿出最上面的一份递给吴绍基说道,“这是前几日陈卓递上来的新建陆军学校的章程,朕打算让你署理新建陆军学校的总文案,和陈卓一道,乘着学校筹建的这两三个月的时间,把学校的编制、规章制度,乃至于课程设置、招收学员这些事情都细细的敲定,尤其是学员的招收,看陈卓的折子上说,北洋武备学堂的那些学员也是良莠不齐,怎么个裁减,怎么个招收,都要有一套完整可行的法子……”

    吴绍基双手接过折子,并未打开细看。这份折子就是陈卓托他呈递上来的,里面的内容他早已经了然于心。此时听了皇上的一番交代,思忖片刻说道。

    “依臣看来,陆军学校的规制章程可按照陈卓在折子中所言实施,将来如有不妥之处,再从容修改,毕竟陆军学校刚刚开始筹建,想要尽善尽美并不现实。臣所虑的倒是新建陆军学校总办的人选,不知道皇上属意何人啊?”

    除了陈卓还有何人可堪大任啊?这个吴绍基倒挺会揣着明白装糊涂,光绪看了他一眼,淡淡说道,“新建陆军学校总办的人选不正是你向朕推荐的吗?朕心中也是这个意思,可眼下在太后那里恐怕还过不了这一关。”

    说罢,也不理会吴绍基的神情,转头对杜怀川问道,“陆军学校前期的筹建进展的如何了?”

    杜怀川微一躬身说道,“工匠已经招募了一大半,现在陆军学校营房和其他附属设施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学员的器械被服也已经委托林启兆在上海妥为办理,据臣所知,是交由怡和洋行来具体购置。臣这里棘手的事情,还是皇上交代的招募洋教官的事情。臣这些日子苦思许久,觉得似乎可以分两步走,一方面让林启兆通过和上海洋行的关系,在洋人那里招募寻觅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则需要皇上出面,请德国公使介绍合适的德国军官。另外,北洋的洋教官有一多半都是委托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居中介绍,似乎这个法子也可以试试。”

    光绪认真的听着,不断的点着头。杜怀川说的这些个想法,似乎也是眼前唯一可行的法子。像请德国公使介绍合适的人选,他已经让奕劻出面和德国公使商议,德国公使也满口答应表示将向大清推荐最好的人选,只是,这些找来的人能否适用,他实在是没有把握。

    想了想,光绪抬头说道,“先这么办着吧,想得再多也只能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林启兆那边你要催紧一点,告诉他新建陆军学校是当前朝廷第一要务,不要光忙着做生意,把朕的大事耽误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