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十回 华夏商报(第1/2页)

    PS:第二更,终于赶上了!

    ——————————

    李彦将已经设计好的稿子写到誊写纸上,让工匠们依样刻出,因为只有一页,其他工匠便闲了下来。

    李彦想了想,觉得放着夏家的活字不用,有些浪费,便试着与那些工匠商量这些木活字能够印刷的事物,渐渐有了些想法。

    夏家的木活字用来制版的矩形木盘,也就是所谓的槽版,比一般书籍的版面略大,活字的字体也比较大,而且只有一种,标准排法为一页八行,每行十八字,一页也就是一百四十四个字,要比现代的书籍少很多。

    如果是页面的空白,则可以根据情况置入不同大小的“顶木”代替;如果是印插图,则采用套印的办法;如果要印刷页码、边框或其它页边内容,则要制作专门的套格。

    套印,大致可以描述为按次序、用不同的印版、在纸上分别印出一部分的内容,最后成为完整的版面,是一种并不复杂,但很精细的印刷工艺。

    当然,所谓精细,也要看套印的内容和要求。

    李彦让工匠们排出四页标准印版,然后套印在一张比较大的纸面上,这样的难度就不是很高。

    这样印出来的一张大纸,拥有四个页面,或者说“版面”,李彦将其叫作“报纸”。

    用套印的方法来印刷报纸,显然并不经济,不过李彦是要进行一次尝试,并不在乎这些。

    怀着创造历史的高昂情绪,李彦挥笔写下几篇短文,包括一则三四十字的创刊寄语;一篇七八十字但大致交代了天津窃案和弹子锁来龙去脉的“消息”;几则短小的幽默故事;还有一篇介绍彦熙楼的“软文”。

    每一个版面又都设计了一幅线条简单的版画。

    这四个版面,分别名为“头版”、“要闻版”、“副刊”和“商业版”,而这份看上去要比手抄小报还要粗陋的“报纸”,则被命名为“华夏商报”。

    工匠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李彦是在做什么,曾经在德王府做过检字转轮的木匠王海迟疑说道:“东家,要不,还是刻字吧?咱们这些粗人,可都不认得字啊,更别说检字了。”

    “哦!”李彦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本来想自己来找字,很快放弃,因为这二万多个木活字是按照韵书,分为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五部,以平水韵的顺序排列的,另外还有“之乎者也”这些虚词和数词,估计都是乱排。

    李彦虽然继承了李三娃的部分记忆,但是对韵书却是一窍不通,只好让人将石柱子叫过来。

    石柱子倒是能够背诵流传很广的平水韵,不过他检字的效率也慢得令人发指。

    “东家,小的听说这活字排版,熟练的工匠,一天也就能排出大字的书两版,或者小字的书一版,”王海又在旁边说道。

    这个时候,李彦先前安排的雕版已经雕刻成功,前后不过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

    抛开雕版制作所需要的时间,仅就检字与刻字来说,刻字的效率甚至要更高。

    “好吧,”李彦无奈地招了招手,示意石柱子停下来,然后将刚才的稿子写绘到誊写纸上,交给那些刻字工雕刻,仍旧使用雕版印刷。

    彦熙楼定在十月初三日开张,从十月初一日这天开始,天津街头就出现一些人,手上拿着大叠的传单在发放。

    说是传单,并不确切,用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