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958章 颠沛流离(第2/2页)

    ,日子过得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这瑞芳的子孙就也和那爱新觉罗家一样,动了变卖家产的念头。

    他的后代就把这只毛公鼎典押给了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盛银行,当时有个英国记者辛浦森在天津出差的时候,很意外的发现了这只毛公鼎,这位官富二代出身的记者,当时就开出了美金5万元的天价,向端家购买,五万美元啊,在那个金本位的年代,在这可是一笔绝对的巨款,绝对不比现在五百万美元的含金量要低。

    可也不知道这端家的子孙到底怎么想的,本来都穷的揭不开锅了,可是却还偏偏要装门面,居然嫌人家给的这钱太少,不肯割爱。

    也真得多亏了,当时这瑞家的子孙够贪心,要不然这只毛公鼎,最后的结果,就要和其他的珍贵文物一样,流失到海外去了。

    而瑞家人在拒绝了那英国记者的购买请求之后,这件事不知道怎么就传扬到了社会上,一时间当时的上层社会传的是沸沸扬扬,有人笑这瑞家的子孙够傻,脑子被驴踢了,居然不知道这五万美元到底多值钱?

    还有人笑他们够贪心,人家出价五万美元,他们居然还嫌不够。

    不过更多的事一些有钱又爱国的人士,他们被这件事提了个醒,于是就在社会上极力呼吁保护国宝,不能让咱们中国的国宝,在这样不明不白的流失到海外了。

    于是就有人专门牵头,让瑞家把这只毛公鼎拿回来,举办了几次拍卖,最后这只毛公鼎辗转被当时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大收藏家、后来国学馆馆长叶恭绰买到了手中,然后就存入了大陆银行。

    不过这只毛公鼎的故事,也并没有就这样结束,这绝对是一只命运多舛的国宝。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叶恭绰避走香港,因为日本人兵锋进展太快,他从浦海走的也比较匆忙,这只毛公鼎最终未能带走,于是就把这只鼎藏在了浦海的寓所里。

    不过这只鼎的名气这么大,那帮日本强盗,可一直都惦记着呢,甚至还把这只毛公鼎,列进了他们侵华之后,必须抢夺到手的宝物之一。

    由于当初拍卖的时候,叶恭绰是用假名买得毛公鼎,所以日本人在占领了浦海之后,也只是大概知道这只毛公鼎现在就在浦海,但是具体这鼎,到底在哪里,日本人无法查知它的下落。

    叶恭绰到香港后,就给他的侄子发了电报,嘱咐他的侄子叶公超有朝一日将鼎献给国家。

    日本人把浦海翻了个底朝天,结果都没能找到这只毛公鼎,这可是让他们负责这件事的办事人员大发雷霆,最后他们干脆就勾结了不少浦海的地痞流氓,让他们帮忙打听这只毛公鼎的下落。

    这帮地头蛇毕竟比日本人更熟悉浦海,而且这帮家伙也根本就毫无节操可言,对他们而言有奶就是娘,谁给钱,他们就给谁办事。

    所以这毛公鼎还真就被那帮流氓给找到了,不过这帮流氓也不是傻瓜,他们和之前发现这鼎的董家村的村民一样,都没什么契约精神可言。

    尤其是他们知道这只毛公鼎的价值之后,就更不愿意把这只毛公鼎送给日本人了,日本人知道之后,当然是雷霆大怒,派了几波的浪人,特务,来抢这只鼎,可那些流氓毕竟都是地头蛇,而且在浦海经营了多年,汪伪政府成立之后,他们更是攀上了不少汪伪政府里的关系,这样一来那些日本的文物特务们,倒也不好公然对他们下手了,毕竟伤害队友这样的事,上面不愿意见。

    不过那叶公超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他也是浦海的老江湖,知道这鼎被地痞流氓们抢走之后,也纠集了一批人马,和那帮流氓发生了冲突,最后那只鼎是几经易手,甚至差点被来拉偏架的日本军方夺走,叶公超没能讨得好,被日本人抓紧了监狱,不过这个人倒是蛮有节气,拼死保护,誓不承认知道宝鼎下落。

    叶恭绰为救侄子,专门制造了一只假鼎上交给了日军,这样叶公超才被被释放。然后在1941年夏,这叶公超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

    但是这叶家叔侄也是点子太背,才团聚不久,香港就被日军攻占,为了能保住这只好不容易带到香江的毛公鼎。

    叶家人只好又委托托德国友人,将毛公鼎辗转返回上海。

    后来因为日本人的掠夺压迫,叶家人生活困顿,又将毛公鼎典押给银行,最后是富商陈永仁出资赎出,这样毛公鼎才不至于流浪他乡。

    1946年日本投降,陈永仁直接将毛公鼎捐献给了当时的国民政府,隔年由浦海运至金陵,收藏于当时的中央博物馆。

    到了1948年,kmt当时大势已去,要退守台湾,于是就把大量金陵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南迁,运到了台北。

    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建成,稀世瑰宝毛公鼎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放在商周青铜展厅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换的展品。后作甚至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大纪念章上的雕像之一。

    可当时的kmt恐怕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当年他们和日本人拼死拼活保存下来的宝贝,居然要被他们当年心慈手软留下的一些日本杂种去献给他们的日本干爹,如果他们要知道这样的后果的话,恐怕当年就不会手软留下这些杂种了。(未完待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