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九十二节、伪资本主义(第1/4页)

    张环抱着这几个黄铜的玩意翻来覆去的看,但就是看不明白这是干什么的。不过也没关系,他觉得用不了多久就能知道了,反正又是某种试验用的设备。他这两天对显微镜相当感兴趣,虽说这只是一种简陋到让人无法置信的东西,但的确是让十七世纪的人看到了微观世界的大概样子。比如水里的各种小虫子……

    姜田检查了一下新设备的质量。对此还算是满意,只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所以黄铜的用量相当厚实,拿到手里不仅分量十足,而且还操作不便。但即使是如此,他也不会轻易的削减结构重量,因为这关系到他这个操作员的安全问题。

    唯一知道他要干什么的宋懿实在是有些担心:“先生,不如这个试验交给我来做吧,反正也已经知道了您的设想。”

    姜田只能摇摇头:“我不放心你手下的那些半桶水,而且此事非比寻常,要做到绝对保密,所以最多只有咱俩人知道。”

    别的同学们虽然好奇,但是却不敢多问,因为他们都清楚姜田有时候要承担一些国家重要研制任务,那些东西在出成果之前绝对是不能让外人知道的,就比如前一段时间的镜子风波。中华能自制如此剔透的水晶镜子,这条消息好比在热油锅里滴下了几滴水,让商业界与收藏界都沸腾了起来,原因无他,自从姜田出现之后,科学院改良了玻璃工艺,使得市面上的玻璃器皿与各种工艺品价格明显下降,尤其是科学院做的玻璃不仅明亮且气泡稀少,有时候甚至就没有气泡,如此质量的玻璃若是放在以前,虽不敢说价值连城,也是收藏界的宠儿。现在可倒好,就因为咱们能自制了,结果原先那些进口的“歪瓜裂枣”就乏人问津了,你就是低价处理都没人要。若不是科学院的窑炉一直都在为军方赶制望远镜,新的工厂也还没有影子。否则真的能逼死那些囤货的商人们。现在又仿制出了镜子,那次的拍卖会有很多人都亲眼见到,这些镜子不仅幅面很大,而且明亮程度不输于西夷的舶来品,假设这种东西要是也能批量生产,还不用太多,哪怕每个月只能生产十几面同样规格的镜子,那么用不了一年的时间,就会从每块二三万两银子跌倒只有一万两左右。你说他姜田的一举一动能不受到广泛关注吗?

    这样看来,姜田无论研制什么,都会有人十分期待或是忐忑的等着结果,只是到目前为止,他姜田从没有让皇帝失望过,中华的技术水平和欧洲基本持平,又有着广袤的国土与别人难以企及的规模效应,若不是皇家扣着镜子的秘方,恐怕在民间就是十个镜子作坊都开工了,但凡有人询问这秘方是否出售的时候,专利局都会用专利所有人并不打算出卖为由拒绝,后来有心人打听到这个专利是双人持有,一个自然是姜田,而另一个则没人能惹得起,因为他就是中华的皇帝张韬。为此原先还嘲笑过专利制度的某些人却遗憾的捶胸顿足,这种吃不着却还能闻见腥味的情况的确让人抓狂。

    很多人都说如果满清不入关,那么明末就有可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那么我们来假设一个情景,那就是没有满清、没有小冰河、没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林党,一切的一切都沿着万历年的轨迹延续下来,就一定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吗?很显然,除了中国社会传统重农抑商的观点让朝廷不允许大规模商业化用地之外,长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