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六十七章 吴山诗社(第1/2页)

    以南京,苏州,杭州三地为中心的三吴区域,在此时交通方便物产丰饶,聚集了大量的文人,无疑是这时大明的文化中枢。

    同时三吴再加上所辐射的江西、福建,也是大明的各种政治思想交流最激烈的所在。

    这其中南直隶诞生了东林党,浙江诞生浙党,这两大派系之外,南直隶的宣州的宣党,昆山的昆党也全都加入了万历党争大乱斗。

    王文龙只想要挣到文名,对于此时党争下意识就不想掺合,于是委婉回绝叶成学的邀请

    “学生对于本朝情况并不了解,才疏学浅,就算是交游也没有什么好讲的。”

    叶成学一听就笑道“先生误会了,这一次并不是请先生去书院讲学,我们的吴山诗社之所以请先生入社,乃是因为先生所写的儒林外史。”

    王文龙颇为惊讶,这时并不入士人法眼“你们为了一部就让我入诗社”

    叶成学笑道“吴山诗社的同侪都是爱之人。”

    王文龙有些疑惑,问道“贵社中有哪些人物”

    叶成学“吴山诗社结构松散,平日里与其他诗社共同交流,南京、浙江、江西、湖广的朋友到了吴中都来交流聚会。”

    说着他就报出吴山诗社的参与人物

    有董其昌、袁宏道、谢肇淛、汤显祖、胡应麟、王骥德

    这些人在文坛上的分量不可小觑,董其昌和公安三袁不用说,戏曲大家汤显祖、王骥德、吕天成,江南诗坛盟主胡应麟,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王文龙听着听着就目瞪口呆,虽然知道叶成学是挑选其中著名人物来炫耀,但是阵容还是太过强大。

    他尝试着询问“敢问社中可是有叫冯梦龙的”

    叶成学颇为惊讶“王先生认识冯兄”

    王文龙想想,又问“袁无涯、陈继儒想来也在社中”

    叶成学点头“这些都是社中同辈了。”

    王文龙点头,他终于确定这个诗社的大概信息。

    明代的文人结社成风,大多数诗社都不会留下具体记载,但叶成学所说的这个吴山诗社在历史上还是留下只鳞半爪的痕迹。

    这还得归功于金瓶梅的研究。

    后世学者研究发现金瓶梅抄本在江南早期流传的过程就是通过一系列文人的链条进行交换的,而刚才叶成学所说的文人全都是研究金瓶梅手抄本历史中的一個个人物节点,加上王文龙补充的人物,金瓶梅的流传链条几乎已经补充完毕。

    后世一直有人争论,像金瓶梅这种,非是亲密之人不会互相借阅,那各派文人的书信文章之中金瓶梅的这支流传链条又是如何形成的

    现在王文龙才明白,原来这些人互相交流的背后有同一个诗社作引导。

    再想想这些人的思想背景,叶成学所提到的多半都是号召一扫复古思想,革新文风,注重以笔写实的文人。

    王文龙也就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得到叶成学千里迢迢前来邀请的待遇。

    儒林外史将笔墨对准市井百姓的风格实在太符合这些人的胃口。

    三吴的各家党派大乱斗还将进行二十年,其间波云诡谲,十分危险,参与政治王文龙暂时没那个兴趣,但是能参加这个吴山诗社却是直接就能攀附上此时文坛之中的最大势力。

    想到这里王文龙果断点头“若是如此,我年下左右无事,便随贤弟走一趟苏杭,也见见大藩世面。”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