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25章 借款条约(第1/2页)

    第325章 借款条约

    甲午海战是清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标志的话,那么马关条约之后就是清国在金融上被各国列强彻底掠夺的开始。

    原时空马关条约签订后,东瀛在英国的挑唆下,告知清国赔款需要用英镑赔付,不准用白银结算。

    而清国无奈之下只有抛售白银换取英镑,国库空虚只能找欧美列强借款。

    在1895年7月,清国政府同俄法两国签定了四厘借款合同,即“俄法借款”,全部借款4亿法郎,年息四厘,分36年还清,折扣为94125。

    1896年3月,清国政府同英德两国签定借款合约,即“英德借款”,借款总额1600万英镑,年息五厘,分36年还清,九四折扣。

    1898年3月,清国政府再次同英德签定借款合约,即“续英德借款”,全部借款1600万英镑,八三折扣,年息四厘五,分45年还清。

    据计算,仅上述三笔借款给清国造成的可以估计的间接损失就达40471万两,同时这些借款还包括了苛刻的附加条件使清国的主权进一步的丧失。

    在马关条约之前,清国的海关税银“海关两”兑换英镑比例是341。

    1896年,“海关两”的兑换英镑的比例直接变成了671,白银贬值了一倍。

    清国一直没有设立央行,也不懂得维持汇率稳定的重要性。

    清国自鸦片战争之后一直都是入超的,白银贬值后,清国被欧美列强的收割更加严重了。

    后世网络上有个段子说,清国所有战争赔款加起来,还没有一个巨贪和珅的赃款多,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谬误。

    据统计,甲午战争前的十年内,清国每年平均进出口总额不过二亿二千六百多万海关两。

    其中进口额仅为一亿二千六百多万海关两,出口额也只有九千九百六十多万海关两。

    据18981913年的统计,清国每年平均进出口总额增加到六亿多海关两,出口额为二亿五千一百多万海关两。

    对于清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的需求,要对外购买的基本上都是刚性需求,汇率稳定的话,进口额的变化不会很大。

    超过2亿海关两的进口贸易额增长,基本全部是白银贬值的效果。

    清国要满足自己的刚性需求,每年平白无故的多支出了2亿多两的白银。

    而欧美列强采购清国的产品,同样的钱却可以多买一倍的东西。

    2亿多的出口额,本可以多买2亿两的物资。

    里外里加起来,损失的就是45亿两。

    也就是每年2个马关条约赔款出来了,或者是每年一个辛丑条约赔款出来了。

    清国末年虽然官吏贪污横行,但他们所得的银两,并没有转移出清国。

    日后还会在清国的经济体系内循环,是“肉烂在锅里”,也能转化为新财富。

    而贸易逆差,资源外流则是被别国掠夺走了。

    这样的损失,才是比战争可怕的地方

    虽然石锦堂深知清国统治者的愚昧无能造成了中华的沦丧,但是南华公司也不能错失同清国官方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的机会。

    李中堂对于送上门的钱自然稀罕,同南华公司积极联络。

    对于此事,南华公司要求李中堂严格保守秘密,双方的借款协议必须是秘密的,不能泄露给第三方知道。

    于是李鸿章上奏告知慈禧,有爱国华商愿意出借资本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