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79章 家国难掌(第1/5页)

    第379章 家国难掌

    “眼下,黄河得以疏通,束水冲沙也见成效,黄河自建文二年以来从未决口,因此移民彰德、卫辉、开封、归德都是可以的。”

    “北平的话,考虑到迁都问题,因此移民主要还是在靠太行山的保定、真定,而将运河两岸留给日后的江南移民。”

    春和殿内,孙铖与朱高煦说着他的一路所见所闻,以及河南和北平情况。

    朱高煦一边听,一边让人寻来了大明的沙盘。

    在沙盘上,可以看出明初的河南、北平各县距离较远,不如江南稠密。

    永乐开朝的时候,朱高煦曾经命人重新编撰元史,而这本元史历经四年,在永乐四年冬月编撰成功,朱高煦当时便翻看过。

    在元史至正年间的记载中,至正二十八年间,河南曾十七次遭灾,加之战乱,居民十亡七八,以至于“淮以北鞠为茂草”,大部分地区荒无人烟。

    由于人口剧减,朱元璋在拿下河南后,将十二个州改为县,将六十个县合并管理,就连当时两宋时人口稠密的开封府也由上府降为下府,可见河南情况多么糟糕。

    相比较之下,当时受战乱较轻、水旱蝗灾较少、人口集中的山西就成为了向外移民的首选,其次便是山东。

    不过由于山东支撑起了东北地区的移民,加上新政已经开始推行,山东百姓安居乐业,再去扰乱反倒容易出事,而山西人口过于稠密,百姓负担过重,必须由朝廷来合理调整当地生产资料结构才行。

    “等四月过后学子抵达各地,新政开始就发动百姓移民。”

    所谓五百万亩,这还是孙铖往少来说,毕竟山西的荒地往前数一百年都是肥沃的耕地,只要把杂草处理,那完全就是上好的耕地,头年开垦,冬季冻死一批虫卵,来年就能播种作物。

    “朝臣们说贵州口数不下四百万,而朝廷则是要迁移贵州百姓外出。”

    在云南的十六名进士里,又有十二名分别由大理、永昌、南甸、陇川四个府均分。

    “如此维持两年,移民能开垦不少于五百万亩耕地。”

    “从贵州山区迁徙百姓前往四川,开垦两宋时的荒地,这很容易,但只是如此,还不足以改变贵州情况。”

    例如开办私塾,教出一名进士的话,那整个进士可以帮助一名教习全家脱罪籍。

    “一开始先鼓励他们主动移民,派军队护送,如果效果不好,再强制移民。”

    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才导致了云南居然能在科举上占据中卷魁首。

    孙铖很早就关注了自家殿下的移民政策,尤其是将靖难罪臣扩大并迁徙云南滇西一带的事情,更是朱高煦移民手段的高明一棋。

    如果仔细去查,这十二人基本都是靖难罪臣的后人。

    “听到了,臣这些年一直与四川的学子通信,去年陛下有意在贵州设置三司的时候,臣便已经关注贵州了。”孙铖回答道。

    朱高煦可是记得延安府百姓困苦的事情,由于缺乏水源,这里也是晚明爆发起义最多的地方。

    朱高煦看着地形沉吟开口道“这样吧,今年和明年河南和北直隶的田赋与军屯自留。”

    交趾可以不着急,但贵州必须进一步,这样才能和云南一起来影响广西,进而影响交趾。

    “臣估计,大概需要一次性从关外调五万头驯化耕牛,十五万匹挽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