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76章 南北榜案(第1/5页)

    二月,南京内城无比热闹。

    至于原因,皆因这一月是大明建立以来的第六次科举,而它也如期举行。

    从天南地北赶来的士子们,极大促进了南京城的民间经济。

    这其中,还有朝鲜、安南的部份读书人,尽管他们在去年落榜,没有获得参与今年会试的名额,可他们也赶着来到南京城,只为看看今年科举高中的是谁。

    “铛铛铛”

    洪武三十年二月初九,大明第六次科举丁丑科如期举办,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开始组织会试。

    对于这件事,朝野下都尤为重视,毕竟这是大明朝第六次科举,而这次科举中录用的进士,将在未来跻身官场,十数年后,成为庙堂之的中流砥柱。

    因此,把握住了这批人之中的佼佼者,就能在未来更进一步的扩大己方的影响力。

    正因如此,许多佼佼者在会试还没开考前,就已经收到了不少富户的投资。

    然而还不等会试开始,朱元璋的富民册便打断了这一投资进程,大量富户被登籍造册,迁移南京,致使这一届的许多士子在会试开始前,都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待遇。

    不过这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毕竟能走到京师会试这一步的,基本都是家有余财,亦或者视金钱为粪土之人。

    对于他们来说,眼下的钱财并不足以让他们迷失,反而会激励他们。

    只有登庙堂,他们才能实现各自的抱负,所以参加此次会试的二百余人,早就做足了准备。

    当南京城内晨钟作响,他们便整理心情,自信满满的走进了会试考场内。

    他们被搜身,被检查,最后坐到了自己考试的位置,并且再度被检查,直到开考前一刻,考场内都有巡逻的兵卒。

    这样的环境下,心理脆弱之人往往会崩溃,但能走到这一步的,无不是意志坚定之人。

    不多时,考卷下发,所有考生阅览卷目,并没有任何一人对题目有所质疑,只是在片刻的沉默后开始研墨动笔。

    明代会试分三场进行,时间为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一般较重视第一场。

    第一场会试题目是经义、四书义各一篇,分别限制在五百字和三百字以内。

    面对这两篇文章,每一个士子都认真作答,先不提内容,单说文章的卷面就十分漂亮。

    刘三吾走在会试考场内,抚须看着那一名名考生,见他们卷面字体规整,大小一致,端庄有致,雍容有度,看去赏心悦目,心里十分满意。

    一连三天,刘三吾都不曾离开考场,以八十五岁高龄和考生们同吃同住,直至二月十一考试结束,他才带着七百二十三份考卷返回衙门,一篇篇批阅。

    在他批阅这些考卷的同时,王府纪善白信蹈开始主持丁丑科的第二场会试。

    这第二场会试,主要科考礼乐论,限六百字内容。

    一连三日,白信蹈也如刘三吾一样未曾离开考场半步,直至十四日酉时科考结束,才带着所有考卷返回衙门。

    翌日、会试第三场开始,此次科考的时务策。

    兴许是因为兀良哈遭受重创,加西北和西南叛乱不止,因此今年的时务策题,主要以平叛为主,对象不作限制,可以西南、西北、东北、倭寇为平叛目标,文章不尚文藻,内容规定在一千字以。

    在这场策题回答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