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40章 谬误 (求打赏订阅支持!)(第1/2页)

    扶苏忍不住问,“照你的意思,人满足了吃喝的欲望,随后就会去自觉追求礼”

    “那要是这么说,天下最富有的国家,一定是最好礼仪的。”

    张苍竖起耳朵听着,顿时感觉眼前一片绿茫茫。

    太子的思维转的太快了。但是听起来给人的感觉都是对的。

    扶苏望着张苍,这个小白脸,一天天的一点本事都拿不出来,不知道养着他有什么用处。

    “而你还认为,人通晓了礼仪,就能够各安其位。照你的道理,当大家都明白了礼仪,国就可以安定下来了”

    “可是你的观点不仅和现实不符合,自身也有矛盾。”

    扶苏想干点思想统一上的事情,他想用张苍试试看,能不能行。

    张苍是荀卿的弟子。荀况曾经是天下赫赫有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但是荀况是个主张量力而行的人,他的观点比较实际。

    他坚持人性本恶,需要礼仪教化。这和秦国的治国理念刚好是契合的。

    所以他的学说,在秦国的士人和秦吏之中非常受欢迎。

    但是在本质上,荀卿其实是寻求了一种介于礼和法之间的手段,主张用内圣外王的方式治理民众。

    法律惩罚和道德教化,两個本来就应该并驾齐驱,双管齐下。

    但是从秦国的状况来看,已经完全走上了偏离的轨道。秦国为了走高速路,发展耕战体系,只顾眼前的现实效益,根本不顾其他的。

    短期内,严刑峻法肯定有效果。

    但是时间一久,秦国人就慢慢的价值观导向变了。

    法律成了他们心中的底线。

    慢慢的人们就开始这么想,“反正这么做不犯法,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时间一久,群众的道德就开始朝着法律这个最后的底线上滑落下来。

    反而导致违法犯罪数量激增。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法律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道德下滑,这是道德最后一层底线。法律和道德的出现,都是为了组织人群中恶的一面增长扩大。

    独立个体的人,本身就有恶与善两面性。

    一旦政策导向,政策落实出了问题,就会使得群体的恶被不断放大。违法犯罪的人越来越多,“坏人”的群体日渐壮大,犯罪也变得好像就是那么一回事,不是什么值得羞耻的。

    人们内心的羞耻已经没有了,这反而冲击社会秩序。

    物极必反,照秦国这种严刑峻法,根本就是滥用法律。

    日子久了,法律就会成为很轻贱的东西。

    因为法律已经不保障他们的利益了,反而成为了剥削他们的手段。

    张苍预感的没有错,扶苏确实有要重用他干点大事的意思。

    不过这个大事,对秦国而言太大了,会遭到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扶苏想看看张苍,他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帮助他完成这件事。

    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很多时候也是时势成就的。有些人未必真的能够帮助扶苏。

    像张苍,明显缺乏锻炼,各方面能力都很弱。可就一点好,待人老实,微略正直,心眼好。

    这种人,不会苛待百姓,也不会背弃他。

    张苍想了许久,“太子说的确实是事实。可是之所以富有没有能让民众知道礼仪,明白廉耻,是因为民众没有意识到,礼是什么。”

    扶苏面露喜色,“御史你所说的礼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