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74章 庙算(第1/4页)

    第74章 庙算

    满宠的预感很对。

    天子曹叡在看罢他的修表后,当即便笃定了将袭皖城的心意。

    且还令人召来了护军将军蒋济与尚书令陈矫一并参详,让其等对满宠的上表查遗补缺。

    嗯,没有召侍中刘晔。

    如今的刘晔已然被天子疏远了。

    理由是善于迎逢的他,常有左右逢源的行举,被一些有心人厌恶且私下告发给天子,将信将疑的天子试探真伪后,便本着远奸佞之心疏远了他。

    如此,在兵事与政务上皆颇有建树的陈矫,便成了天子用来替代刘晔之人。

    且天子已然不止一次问公卿们孰人适合继任尚书令,以及流露出将要把陈矫擢为侍中了。

    其实这也不奇怪。

    在前番天子曹叡打算更变庙堂格局时,公卿百官们借力打力将蒋济旧日上疏拿出来,指摘中书省的刘放与孙资二人“专任”之权太过、对社稷不利后,天子便有了举措。

    以往天子在东堂署政时,中书监刘放与中书令孙资皆会伴驾顾应朝政的,但如今天子每日只召他们其一了。

    并将伴驾空缺定为尚书台的左或右仆射。

    其中意图也很明显,乃是打算增添尚书台的权柄,规避掉中书省的专任之权。

    如此,曾经将天子堵在尚书台门外的陈矫,自然就不能继续担任尚书令了

    毕竟先前文帝曹丕设中书省的缘由,就是避免宦官与外戚不干政后,以士族为主的臣权将迎来急剧膨胀啊

    现今曹叡削中书省权柄而增尚书台,当然也要选一位顾念君权的尚书令。

    其实,陈矫是很忠于曹魏社稷的。

    只不过是基于士大夫所恪守的理念,才在某些时候有所偏颇而已。

    曹叡也知道这点。

    所以才将他一并召来,让他试着推举接替文钦出任庐江太守的人选。

    陈矫领命后,沉吟片刻,便推举了三个人选。

    一是中书侍郎王基。

    理由是王基早年任职青州别驾的时候,治理地方的才能备受称赞,且德行甚优,不管是王朗还是司马懿都曾征辟过。最重要的是,王基先前在王凌麾下任职时备受器异,此番去了淮南也能缓解那边相互弹劾的不和。

    另一人,则是前不久才从典农中郎将转为黄门侍郎的何曾。

    举他出任的缘由不必说,乃何曾是天子的潜邸之臣。

    在其他潜邸之臣如毌丘俭出任荆州刺史、毕轨出任并州刺史的情况下,是不是也应该轮到何曾被外放了

    最后,乃是阳平太守孙礼。

    孙礼最早是武帝曹操征辟的僚佐,历任过多地的郡守,所在皆有政绩。

    且他在任职琅琊太守时,还曾参与了石亭之战。在此战中,他多番曹休进谏表示不可深入,只可惜曹休不听人言以致大败。

    可以说,不管是从身份、将略还是牧民治地方等方面考虑,孙礼出任庐江太守都是绝佳之选。

    天子曹叡也是如此认为。

    虽然庙堂已然有将孙礼召回洛阳出任尚书之意了,但曹叡想了想,还是打算让他出任庐江太守、兼领讨虏将军。

    缘由,是他不能让王基出任。

    倒不是王基才能不足亦或者资历太浅,而是王凌乃王基的荐主。

    尽管他对王基不疑有他,但出于驭下制衡的帝王心思,且是有其他良选之下,又何必遣王基去淮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