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57.建文 建文(第1/3页)

    好消息, 一个农民出身做过和尚要过饭的平民当了皇帝,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坏消息,悉心培养了好多年的太子猝不及防就没了, 自己年纪也很大,半条腿踏入棺材就差嘎嘣了。

    关于朱标的病重逝世,有说是纯意外的, 偶感风寒运气不好挂了,有说积劳成疾的,有说本来底子就不行的,也有说他爹期待过高心理上常年有重压的。这就属于医学范畴了, 大家都不知道具体原因, 在此不赘述。

    早在洪武六年, 一切尚未发生时, 朱元璋就初定了祖训录, 后来更名为皇明祖训, 对后世子孙行训诫,以此保大明江山永固。换言之,大明版本的祖宗家法。

    规定很多很精细,比如晚睡早起, 不能喝太多酒, 按时吃饭, 午后不许吃太饱。天子亲王后妃宫女都要是良家女子,“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

    法律相关有个值得一看的,“凡皇太子,或出远方,或离京城近处, 若有小大过失,并不差人传旨问罪,止是唤回面听君父省谕。”

    如果有人口传或者带着符文公文来问罪,当即把他拿下从谁家吸取的教训很明显了哈,就怕有什么意外。

    但意外这东西就是会在你没防备时降临,朱标没出人祸,死于天命,要考虑的就是新继承人。再翻开朱元璋祖训,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亲王嫡长子为世子,三十岁没有嫡子才能把庶子立为郡王,五十还没有嫡子才能让庶长子当世子。

    “如或以庶夺嫡,轻则降为庶人,重则流窜远方。”可以看出来,老朱是个经典的嫡长子继承制拥护者,换个频道可以投放进嫡嫡道道文学做家主。

    朱标生前曾有嫡长子朱雄英,八岁夭折;马皇后去世,太子妃常氏生完嫡次子去世;吕氏被扶正,十六岁的朱允炆从庶长子成为皇太孙,朱元璋手把手教着,觉得这孙子再不济也能学到点什么吧。

    皇后她居然也早早弃我而去朱元璋原本还耐着性子,接连听闻太子早逝、长孙早夭、老妻离世的消息仍打了个寒颤,一时顾不上许多,向皇后宫中奔去。

    明前众人听了皇明祖训,对这位平民出身的明太祖了解又多一重,打江山如此艰难,自然对守江山的子孙要求甚严。

    但再忆起后人刚刚提到的京中供奉养不起朱家人,也只能叹一句虽是难得英豪,到底困于眼界。

    许多帝王下意识忽略了自家宗室是个什么德行,说我家我家怎么了,龙子凤孙品行很好啊,和朱家这种泥腿子不一样。到底是小民出身,和贵族子弟不能比。

    朱标已逝的位面,朱元璋正满怀愁绪,原本打算将向来孝顺的允炆立为皇太孙,但天幕从讲史第一日便扔了个炸雷,他只能暂缓立储事宜,将燕王召回。

    后人说了这许多日,朱标入了皇陵,朱棣入了京,终于到大明,提起孙子却是淡淡嘲意。

    皇帝被天幕口吻激得眉心一跳,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只希望朱允炆能做得像样些。另一时空已登基的朱棣想起建文帝那些举动仍觉迷幻,问自己的胖儿子“你说当年大侄儿削藩时是咋想的呢”

    朱高炽笑着摇头,当年若第一刀就挥在他们身上,建文还不一定得此结果。偏他犹疑,听从黄子澄建议先从其他藩王下手,又不学前人做法,最终只能落个仓皇而逃。

    唯有朱厚熜在丹炉旁老神在在,并未想起自己大礼�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