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46.李承乾完 雨打风吹 万古江山(第1/3页)

    贞观七年, 李世民和于志宁、杜正伦讨论太子的培养问题,表示“故克己励精,容纳谏诤, 卿等常须以此意共其谈说。每见有不是事, 宜极言切谏,令有所裨益也。”

    第二年, 太宗对荆王、汉王、魏王等皇子发表讲话,让他们挑选贤德之人做师友, 务必接受他们的谏诤,不能固执自满。

    贞观十一年给魏王挑老师, 天子与房玄龄讨论教育, 古往今来皇子生于深宫长于深宫, 长大了就是一个又一个混世魔王。我就打算严格教育孩子, 这样才能各自相安。王珪不错,非常刚直, 选来给我儿子做老师好啦。

    贞观十六年, 李世民谓侍臣曰 “各为自古嫡庶无良佐, 何尝不倾败家国。公等为朕搜访贤德,以辅储宫, 爰及诸王,咸求正士。”

    之前太子嬉游,李百药以赞道赋讽劝,太宗见之甚喜, 赐马和彩料,让他从一而终不要改变。

    当然了,贞观政要作为政治性史书需要辩证看待,但结合旧唐书相关记载, 太宗的教子态度是很一致的: 都给我好好了解老师讲的民情,倾听老师的教诲和谏诤,防止以后败家,并鼓励老师们多说。

    “唐太宗观念如此,怪道他家太子会有人前伪装贤能之举,未免太严苛了些。青年人爱玩乐罢了,早早回头便是,何必要师长一直盯着劝诫。”老翁叹息,话头又被其他听众接过。

    “教子的事,懈怠不了,何况他是个太子。按这说法,唐太宗一直就要儿子们多听师长教导,也不是皇后去世忽然严格起来,怎么他儿子像第一天被老师训似的”

    “腿子瘸了噻,嘴上不说心里难受,你看张家老三,本来多标志一小伙,摔断腿之后门都不出。”

    “张三瘫了种不了地才关家里哭,太子天天有白面饼子吃,上蹿下跳爹又不舍得罚,可不得使劲闹。也不知道是谁家牛马被太子弄去吃了,可怜哦。”

    人群争执几句,各有立场,却并不在意争论结果。农忙时偶尔分神听点故事,闲时与家人笑谈几句,苦闷的日子也能咂摸出滋味。天幕讲史至今,大字不识的老农都能开窍对人事品评一番,渐渐意识到读书读史当真有用。

    吴王李恪任齐州,太宗的态度是,虽然做爸爸的肯定想和儿子常相见啦,但家与国需要做出区分,让他们没有觊觎之心,这样等我哪天死了才不会出现兄弟阋墙的事故。

    君父如此严厉,君父当然严厉,但再联系起之前说过对李承乾的万般纵容与对李泰的各种宠爱,唐太宗的“君”与“父”,并不如他所说的那样分得清。

    不离京倒是常事,从李渊的玄武门三子到李世民的长孙三子,李治的武后四子,初唐的皇后之子就没有离京就任的。当然,某种意义上也滋长了时局生变的风险

    身在京中的李泰被父亲恩许了别置文学馆,从“文辞美丽”的夸赞与现世流传下来的部分括地志再编来看,李泰在学术方面的确有点东西,大约也是太宗许其设馆的原因之一。李泰以此为据招揽不少人编书,或者说,开始了他的政治串联。

    李承乾亦令孔颖达撰写孝经义疏,令颜师古注汉书,孔颖达从中领悟到新的规劝之道早说东宫的师生关系很地狱了,太子还是需要老师为其增添政治资本,但老师从中又t到话术用于太子,怎么不算一种恐怖的双向奔赴呢。

    二儿子有了,大儿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