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60章 秀兰,帮我剪指甲(第1/6页)

    第一批报名租赁办公设备开店的村民,已经到达省城。

    李云海安排人员给他们进行培训,培训之前,他亲自到达四海电脑学校,当众做了一场演讲。

    敢于出来打拼的人,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他们有的是高中毕业,有的是初中毕业。其中还有一些人,本来是在四海耗材厂工作的,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想开店做生意,便辞了工过来。

    对此李云海持欢迎态度。因为做生意的和打工的,并不是同一类人,工厂人员流动也属正常。

    李云海鼓励大家好好学习技术,将来到全国各地去开店创业,赚钱回来建设家乡,回来建工厂。

    梅山文印的产业链,也将由这群人去建立。

    不用多久,梅山人赚到钱以后,就会回到家乡,建立大大小小的图文、印刷、广告相关产业,成立企业及家庭式作坊。梅山地区对文印产品庞大的消费,也将吸引三菱、理光、柯尼卡美能达等工厂前来建厂,全球的碳粉厂、配件厂商也将前来梅山设立分销点。

    这叫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当一个产业都被一個地方的人控制时,那这个地方就能产生虹吸效应,吸引全球的产业资源前来投资。不用多久,整个地区的经济,自然就发展起来了。

    梅山人成了耗材终端最大的消费人群,自然会在梅山形成产业园区。

    这个产业太过庞大,国外的企业也众多,四海集团不可能垄断所有的生意。

    李云海也从来没想过要垄断这个行业。

    他手里只要有a等专利权,掌握上游科技,就能掌握最大的话语权。

    低端制造、循环再生等产业,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就像碳粉厂一样,开得越多,生产得越多,李云海的a就卖得更多。

    梅山的村民们对李云海充满了感激之情。

    李云海不仅给他们昂贵的机器,还给他们免费的培训。

    这份情谊,将被这群朴素的梅山农民永远铭记。

    许多年以后,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梅山人,还会向儿孙辈提及当初李云海对他们的无私帮助。

    李云海告诉他们,要想依靠文印生意赚到钱,就要去大城市,去大学旁边开店,最好能开到学校里面。到各大城市建筑设计院、行政中心旁边去开店,这些地方不愁没有生意。

    他这是把发财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好让大家少走弯路。

    李云海现在不靠开这种小店赚钱,他做的是产业集群,做的是高端研发。

    只要整个产业做大了,四海集团的生意就不会差。

    一般人没有他这种能力,就算有钱,也没有他这种胸怀。

    李云海敢于用自己的钱,来帮助家乡人创业,同时也把整个行业做大做强。

    不久的将来,梅山人的文印之花,将开遍祖国大地。

    时间来到了四月份。

    第一批四海喷墨打印机,顺利下线,运到了西州仓库。

    现在还只生产出黑色的喷墨打印机。

    彩色的喷墨打印机还在研制当中。

    黑白打印机,目前来说,已经足够应付打印需求。

    办公设备产业十分庞大,上下游各种材料的供应商也极多。

    四海集团发展起来以后,各种配套的生产厂商,纷纷上门来推销原材料。

    还有很多外省的工厂,打算到四海集团耗材厂附近来
    (本章未完,请翻页)